73小说网

73小说网>历史回忆 > 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 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第3页)

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 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第3页)

2。对社会发展的危害:人才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足

功利化求学不仅对个人成长不利,还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才结构失衡与创新能力不足。

一方面,功利化的求学倾向导致人才结构失衡。由于许多学生优先选择“高薪、热门”专业,如金融、计算机、法律等,导致这些领域的人才供过于求,而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传统工艺、公益事业等领域则人才匮乏。这种人才结构失衡,会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传统工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公益事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这些领域的人才匮乏,会制约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的发展。

例如,我国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高端制造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基础学科人才不足,导致核心技术无法突破;许多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也是因为缺乏年轻的传承人,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些“没有前途、没有钱途”的工艺;公益事业的发展也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许多公益组织因无法吸引优秀人才而难以开展工作。

另一方面,功利化的求学倾向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功利化的学习过程强调“应试化、碎片化、表面化”,忽视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与创新的意识,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也无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创新能力的不足,会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当今时代,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无论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果社会缺乏创新人才,便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

3。对教育本质的危害:扭曲教育价值,丧失教育灵魂

功利化求学最大的危害,在于它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丧失了教育的灵魂。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具有道德品质、知识素养、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是帮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而功利化的求学,将教育简化为“获取分数、学历、薪资的工具”,忽视了教育的人文价值与精神内涵,导致教育失去了灵魂。

当教育沦为功利的工具时,教师便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便会将办学的目标放在提高升学率、排名上,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特色发展;社会便会将教育的价值放在“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上,忽视了教育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长远意义。这种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念,会让教育失去它应有的功能,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回归初心:当代人如何坚守“为学不为禄”

在当代社会,功利化求学倾向虽然普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回归为学初心。相反,越是在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越需要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重新认识学习的本质与价值。对于当代人而言,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的真正价值

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的真正价值。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得知识与技能,谋取官职与俸禄,更在于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与综合能力,在于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在于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代人应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非仅仅为了应对考试、获取学历的阶段性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将学习与兴趣结合起来,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非一种负担。同时,还应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未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让学习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例如,一些年轻人选择学习环境保护专业,虽然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如金融、计算机等专业,但他们热爱环境保护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一些年轻人选择学习传统工艺,虽然这个领域的收入不高,但他们热爱传统文化,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与传承,让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年轻人,正是因为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才能够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实现个人价值。

(二)培养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兴趣与理想为驱动

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还需要培养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兴趣与理想为驱动,而非以功利目标为驱动。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指源于个人内心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与理想信念,这种动力具有持久性与稳定性,能够让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热情与专注,克服困难与挑战。

当代人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能够让自己投入全部热情的方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便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索,不需要外部的压力与激励,也能够保持学习的动力。同时,还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的兴趣与理想结合起来,让理想成为推动自己学习的强大动力。

例如,着名科学家钱学森,从小便对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让他在求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与专注。他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获得航空航天领域的博士学位后,为了实现“为中国研制飞机、导弹”的理想,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投身于中国的国防事业。在理想的驱动下,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钱学森的故事告诉我们,内在的学习动力能够让个人在学习与工作中保持持久的热情,实现远大的理想。

(三)优化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唯学历、唯文凭”

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优化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唯学历、唯文凭”的功利化评价标准。

教育评价体系是引导教育方向的“指挥棒”,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功利化求学倾向。在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价值;在教师评价中,应建立以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培养效果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

在社会招聘与人才评价中,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注重个人的实际能力与道德品质,而非仅仅看重学历与文凭。可以通过实践操作、项目考核、面试沟通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应聘者的能力与素养,为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人才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同时,社会舆论也应转变观念,不再过度宣传“高考状元”“名校毕业生高薪就业”等案例,而是更多地宣传那些坚守初心、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做出贡献的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例如,一些互联网企业在招聘时,不再将学历作为唯一的筛选标准,而是更注重应聘者的项目经验与实际能力,即使是专科毕业生,只要具备优秀的技术能力,也能获得高薪职位;一些地方政府在人才引进时,也不再仅仅关注高学历人才,而是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具有实际技能的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些做法,都有助于破除功利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为坚守“为学不为禄”初心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支持。

(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

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还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终身学习,不仅能够帮助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能够让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成长,丰富精神世界,获得真正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当代人应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将学习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在学校学习期间,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工作期间,应根据工作需求与个人兴趣,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养;在退休后,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新的领域,如书法、绘画、音乐、外语等,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终身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得知识与技能,更在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通过终身学习,个人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学习中找到人生的意义与乐趣。

五、结语:以初心照亮求学之路

孔子“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的箴言,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在提醒着我们: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追求功利的回报,而在于提升自我、追求理想、实现价值。在当代社会,功利化求学倾向虽然普遍存在,但只要我们能够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就能在功利化的浪潮中保持清醒,找到学习的真正意义,让求学之路充满阳光与力量。

那些坚守“为学不为禄”初心的人,或许不会拥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没有高薪厚禄,没有显赫地位,但他们却能在学习与探索中找到内心的丰盈与快乐,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就像颜回,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在道德修养与知识探索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就像陶渊明,虽放弃官场俸禄,归隐田园,却能在诗文创作中表达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为后世留下不朽的文化财富;就像邓稼先,虽隐姓埋名二十八年,没有物质回报,却能在核武器研制中为国家与民族的安全贡献力量,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

在当代社会,也有许多这样的普通人,他们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在自己的领域中默默耕耘,发光发热。比如,云南大山里的教师张桂梅,她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扎根贫困山区,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用自己的知识与汗水,帮助数千名贫困女孩圆了大学梦。她的学习与工作,从未以“求禄”为目标,而是以“改变贫困女孩命运”为理想,在坚守初心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再比如,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李保国,他一生致力于山区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放弃了国外的高薪邀请,扎根太行山,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他的学习与研究,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在服务社会中体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这些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学不为禄”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的生活选择。它不需要我们放弃物质生活,而是需要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忘记学习的初心,不迷失在功利的漩涡中;它不需要我们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将学习与兴趣、理想结合起来,用知识与技能服务自己、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孔子的时代早已远去,但他对求学初心的呼唤,却永远不会过时。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以孔子的箴言为指引,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在探索中追求理想,让学习成为照亮人生之路的明灯,让知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只要我们心中有初心,脚下有力量,就能在求学之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