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纯洁真挚的情感,与春秋时期流行的“郑卫之音”形成鲜明对比。“郑卫之音”的情感表达放纵淫靡,容易引发听众的欲望,而《关雎》的情感表达适度,能够引导听众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因此被孔子视为雅乐的典范。
2。《关雎》的教化内涵:夫妇之道与社会秩序
《关雎》的教化内涵,远超单纯的情感表达,它通过描绘君子与淑女的美好结合,传递出“夫妇之道”是社会伦理基础的理念。在儒家思想中,“夫妇之道”是“三纲五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妇关系和谐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基础。《关雎》通过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与追求,展现了符合礼仪规范的婚恋方式,引导民众遵守婚恋伦理,进而维护社会秩序。
在雅乐的演奏中,《关雎》之乱通过恢弘悠扬的乐声,将这种教化内涵推向高潮。乐声不仅让听众感受到君子与淑女的美好情感,更让他们深刻理解到“夫妇之道”的重要性——只有每个人都遵守婚恋伦理,才能实现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关雎》的演奏不仅是一次音乐欣赏,更是一次道德教化。
孔子对《关雎》之乱的赞叹,正是因为它完美地实现了音乐与教化的结合,通过乐声传递道德理念,让听众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受到道德的熏陶。这种“美”与“善”的统一,正是雅乐的核心价值所在。
三、解析“洋洋乎盈耳哉”:孔子听乐的审美体验与精神共鸣
“洋洋乎盈耳哉”,是孔子聆听师挚演奏雅乐后的直观感受,也是他对雅乐审美价值的高度认可。这句赞叹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孔子丰富的审美体验与精神共鸣——既包括对乐声形式美的欣赏,也包括对乐声所蕴含的道德理念与文化内涵的认同,更包括对周礼与雅乐复兴的向往。
(一)对乐声形式美的欣赏:庄重典雅,意境深远
“洋洋乎盈耳哉”中的“洋洋”,形容乐声宏大、悠扬、充盈,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师挚演奏的雅乐,以编钟、编磬、琴、瑟等乐器为主,编钟的厚重、编磬的清脆、琴瑟的柔和相互交织,形成了庄重典雅、意境深远的乐声。这种乐声不同于“郑卫之音”的轻快淫靡,它节奏舒缓平稳,曲调恢弘悠扬,能够让听众的心灵得到平静与净化。
孔子对乐声形式美的欣赏,体现在他对雅乐乐器、曲调、节奏的认可上。编钟、编磬作为雅乐的主要乐器,其音色庄重典雅,与礼仪的庄重氛围相契合,能够营造出神圣、肃穆的意境;雅乐的曲调平缓悠扬,没有激烈的起伏,能够让听众在聆听过程中保持冷静与理性;雅乐的节奏稳定有序,与社会秩序相呼应,能够引导听众树立秩序意识。
例如,在聆听《关雎》之乱时,孔子感受到的不仅是琴瑟的柔和与钟鼓的恢弘,更是这些乐声所营造的美好意境——仿佛看到了君子与淑女的美好结合,感受到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美好景象。这种意境的营造,正是雅乐形式美的重要体现,也是孔子“洋洋乎盈耳哉”赞叹的重要原因。
(二)对道德理念的认同:美善统一,教化人心
孔子的审美体验,并非单纯的形式美欣赏,更包含了对乐声所蕴含的道德理念的认同。雅乐的核心价值在于“美”与“善”的统一——既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又蕴含着道德教化的内涵。师挚演奏的雅乐,通过庄重典雅的乐声,传递出“仁”“礼”“中庸”等儒家核心道德理念,与孔子的思想高度契合,因此引发了孔子的精神共鸣。
在聆听“师挚之始”时,孔子感受到的不仅是乐声的庄重,更是乐声所传递的“礼”的理念——乐声的平缓庄重与礼仪的等级秩序相呼应,引导听众遵守礼仪规范,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在聆听《关雎》之乱时,孔子感受到的不仅是乐声的恢弘,更是乐声所传递的“仁”与“中庸”的理念——《关雎》中纯洁真挚的情感体现了“仁”的精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中庸”之道,这些都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在他看来,艺术(包括音乐)的价值在于承载“道”“德”“仁”等道德理念,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给民众。师挚演奏的雅乐,正是“游于艺”的典范,它以音乐为载体,传递道德理念,实现了“美”与“善”的统一,因此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认可。
(三)对周礼与雅乐复兴的向往
“洋洋乎盈耳哉”的赞叹,还蕴含了孔子对周礼与雅乐复兴的向往。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乐衰落,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与雅乐,希望通过礼乐制度的重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当他听到师挚演奏的雅乐时,仿佛看到了周礼复兴的希望——师挚的演奏不仅展现了雅乐的极致魅力,更证明了雅乐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有人坚守与传承,雅乐就能重新焕发生机。
孔子对雅乐的推崇,本质上是对周礼的推崇。他认为,雅乐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雅乐的复兴是周礼复兴的前提。通过雅乐的演奏,能够引导民众树立道德观念,遵守礼仪规范,进而恢复社会秩序。因此,当孔子听到师挚演奏的雅乐时,才会如此激动,发出“洋洋乎盈耳哉”的赞叹——这不仅是对乐声之美的欣赏,更是对周礼与雅乐复兴的期待。
例如,孔子曾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一位贤明的君主,推行“仁政”,恢复周礼与雅乐,却始终未能如愿。当他回到鲁国,听到师挚演奏的雅乐时,内心的失落与遗憾得到了一定的慰藉——他看到了雅乐传承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恢复周礼与雅乐的信念。因此,“洋洋乎盈耳哉”的赞叹,不仅是对一次听乐体验的记录,更是孔子内心理想的表达。
四、雅乐的当代价值:从文化传承到精神滋养
在当代社会,随着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起,传统雅乐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其蕴含的审美价值、教化功能与文化内涵,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重新发掘雅乐的当代价值,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为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提供宝贵滋养,为文化创新与社会和谐注入新的活力。
(一)文化传承: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雅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西周以来的礼乐精神、道德理念与审美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在当代社会,传承雅乐,不仅是对古老艺术形式的保护,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
1。雅乐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从物质层面来看,雅乐所使用的编钟、编磬、琴、瑟等乐器,是中国古代音乐器具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例如,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由65件青铜钟组成,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能够演奏古今中外的多种乐曲,是西周雅乐乐器的巅峰之作,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这些古老的乐器,不仅是雅乐演奏的工具,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当时的科技水平。
从非物质层面来看,雅乐的演奏技艺、乐谱体系、礼仪规范等,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雅乐的演奏技艺讲究“中正平和”,注重乐器之间的和谐配合与乐声的庄重典雅;雅乐的乐谱体系(如古代的“律吕”记谱法)蕴含着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与数学智慧;雅乐的礼仪规范则体现了古代的社会秩序与道德理念。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需要我们代代相传。
2。当代雅乐传承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雅乐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着进展。许多博物馆、文化机构与高校纷纷开展雅乐研究与传承项目,通过复原雅乐乐器、整理雅乐乐谱、培养雅乐演奏人才等方式,让雅乐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例如,湖北省博物馆以曾侯乙编钟为基础,组建了“曾侯乙编钟乐团”,长期开展雅乐演奏活动,不仅复原了《诗经》中的多首雅乐曲目,还创作了《编钟乐舞》等大型雅乐表演节目,让观众在欣赏乐舞之美的同时,感受古代礼乐文化的魅力。该乐团还多次出国演出,将中国雅乐推向世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
此外,多所高校也开设了雅乐相关课程,如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通过系统的教学,培养专业的雅乐研究与演奏人才。这些高校还与文化机构合作,开展雅乐学术研究,出版雅乐研究着作,为雅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这些实践与探索,不仅让雅乐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更让更多人了解到雅乐的文化价值,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