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小说网

73小说网>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做起点 > 第186部分(第2页)

第186部分(第2页)

张超对于这些村民们,倒也很大方,帮他们修了一个发酵池,教他们如何把各种垃圾、肥料等发酵成沼肥。

现在张超已经准备着手让张家的工程队开展一项新业务,就是在各地乡村,帮乡民们修建这种发酵池,让乡民们自己沤沼肥。

“水稻的产量比起粟麦要高,但伺弄起来却要精细的多,要求太高了,不但要求肥足,更要求水足。关中大多数地方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张超也有些感叹,水稻若是选的种好,再精心耕种,确实产量不低。但种稻比种麦粟,要多出许多人工来。

关中这块地方,从秦汉到如今,其实开发的已经很厉害了,能垦的地方都垦了。地方不大,人口却太多。加之此时朝廷对于河套以及河湟等不错的农耕地的失控,越发的让关中的耕地显得稀少。

只说一个河套平原,那可是极富裕的一块土地啊,前套后套加起来,风水宝地,但现在西套的朔方在梁师都手里,东套的前套和后套,都在突厥人手里。

至于河湟谷地,却是被吐谷浑人占着。

另外,关外的江汉地区,开发则很不足,只有江汉平原开发了,但更多的地方还相当落后,甚至原始,那边地广人稀,耕种水平更是落后。

基本上还是一季,若是在这些地方推广肥料,搞精耕细作,实行二季耕种,湖广熟,天下足啊。

不过开发湖广,还得到宋朝呢。

现在,那边也就长江边上和汉江边上的部份地区算是开化的,其余的地方还有许多蛮族,被视为蛮荒之地。

“三郎在想什么?”孙伏伽现在越来越佩服张超了。

“我在想,这片沟坡几年能够开发完成。”

“我也很期待见到那一天,到时这里水波粼粼,果树葱葱,鸡鸭成群,牛羊遍地,稻花香里,划一只小船,在荷叶中穿行,采点莲蓬菱角,钓几尾鲜鱼,就在船上生火煮食,这样的生活,想想就无比惬意啊。”孙伏伽想象着那景象,都不由的有几分沉醉了。

“我打算过些日子就在下面建些房子,全部是临水而建,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上,后面带个小院子,前面带个小码头,有几间客房,刚好能住上一家人。”

“建这样的房子?”

“出租,长安城里住腻了,可以到我这里来休闲度个假,就如你所说的,到山上去抓放养的鸡,到水库里钓鱼,去摘莲蓬采菱角,享受乡下的宁静与自然。”

“而且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里为大家准备好房屋,我们还提供仆佣帮你打扫房间,提供饭菜等。不需要花钱置业,也不需要时常派人照顾打量,你随时可以来,来了就能享受,随时也可以走,没有半点牵挂。”

孙伏伽听了之后,很是心动。

“这样的小屋很不错,到时建好了我一定要租一栋。”

“当然没有问题。”(未完待续。)

第303章 大唐半月谈(七连更!)

在乡下的生活还是很充实的。

张超大病一场,虽然身体已经好了,可他并没有去河北。当初太子说等他好了,再去河北。现在张超只当没听过这话,他在张家沟,偶尔去下白鹿书院里讲讲课,其余时间抽空写写资治通鉴。

然后他就是在筹备自己的杂志,大唐半月谈。

初步定下的名字就是这个,打算半月一期。为了能够让杂志真正做到半月一期,张超打算不用雕版,而是活字。

大唐半月谈一期起码得有一两万字内容,但这么多字数,起码得要上百页。如果是雕版,那就是上百个版面。半个月的时候,既要准备稿子又要写版雕版还要印刷,这个任务极重。

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是雕版,那么印刷一次之后,这雕板就没用了。这不像是印书,为一套书雕刻一套版,印完这次存起来,下次也还能印。可半月谈,在张超的定位中,是属于一本期刊,会有时事新闻等内容,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份报纸。

这样的一份期刊,当然不可能今天印了,下次又重印。

如果半个月就要雕刻一套上百张的版,还只印个千把份,每半个月都要弄一套,印完就作废,张超也消耗不起。

就算销量上千份,印一套雕版也有赚头,可每次都要雕版,也太耗费人力,印一次就没用了,也太浪费。

张超觉得还是上活字比较好。

活字虽然也有许多缺点,比如说胶泥活字易开裂,木活字容易遇水膨胀,会高低不平等等。但活字的优点也很明显,弄上一套完整的活字,也许得雕刻一两万个字。

但是,常用的字也就两三千字,这些字多雕刻些,其余的不常用的可以少刻些。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这些活字可以反复利用的。这次排版印完,下期能接着印。至于说活字效果比较呆板,可能还会有字迹墨水清晰不一等情况,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期刊嘛,又不是什么经典书籍。

不过究竟是上木活字,还是铜活字,这个让张超有些犹豫。

上铜活字的话,需要很多铜,而且还得专门建模具,比起木活字难度要大,但铜活字更耐用,也不会有木活字那样会遇水膨胀,不易损坏。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