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小说网

73小说网>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做起点 > 第237部分(第2页)

第237部分(第2页)

“晋张超为武安县开国公,加张文远真食封二百户,通前共五百户真食邑,每户皆给七丁上限,晋上柱国,加光禄大夫!”

“张超的奏折怎么还没有到?”李渊看过了唐俭的奏报,看过了罗艺的奏报,但他现在最想看的还是张超亲自上的奏报。他非常想知道,张超这一路上是如何率领七千骑就一路南下,最后还联络上了白狼等三小国,最后把冶利部打的分崩离兮的。

今年的日子有些苦,又是突厥入侵又是江淮叛乱,还有吐谷浑趁火打劫,梁师都等不肯臣服,老大老二还内斗的厉害。

如今连宫里的女人们都参合进去了,一天到晚,就没有个清静舒坦的时候。

现在就全指望着张超打吐谷浑人的事情舒坦一下了。

“估计张文远还未班师。”

“你们说如今陇西事了,朕是否应当把张文远调回京来?毕竟他是一文官,还是朕的翰林学士,让他常驻边关,未免不是优待功臣之法。”

封德彝问皇帝,“陛下欲召张文远回京,是欲让其回东宫吗?”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谁都知道太子容不得张文远,上次还要弹劾张文远呢。结果惹得皇帝当众说出了要换储的话,这更让太子容不得张文远了。

张文远身上还有个太子宾客之职,若回京,这要是去东宫,岂不是很尴尬。

李渊抚着须,有些无奈。

“朕观文远,允文允武,尤其是眼光长远,看问题很透彻,你们看,让文远入中书或者门下做个侍郎如何?”

侍郎是门下和中书省的次官,在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各个衙门里的官员,都分为四等。由上至下为长官、通判、判官、主典。

这四等官制下,长官就是负主管责任的首长,通判则是负分管责任的副长官,判官是负主办责任,主典就是负责对检请之责。

就比如朝廷的中书省,中书令是长官,中书侍郎是分管的负长官,而中书舍人,是判官,负责主办责任。

中书省做为三省之一,他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负责诏书起草和参议章表。

这其实就是个发红头文件的地方,若跟米国比,类似于立法机构了。

尚书令虽是主官,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负责诏书起草和参议章表工作的却是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六人,分别对应尚书省的六部。他们起草诏书和参议表章,基本上也是按尚书省六部的工作性质划分的。

中书令和中书侍郎,负责的是对判事的中书舍人的工作进行审查。

中书省的主要工作,其实是由中书舍人在做,而中书省由副长官中书侍郎在管。

不管是中书的中书侍郎,还是门下省的黄门侍郎其实都相当重要,当上侍郎,下一步就是拜相了。

几个宰相和那些尚书们,都想不到皇帝要把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提拔入三省中,还是侍郎。

“陛下,张文远在陇右不过半年有余,已经将陇右治理的井井有条,功绩着著,升官晋爵都是应当,然而现在陇右还需要张文远镇守。”

秦王府。

李世民这段时间很低调,其实他想高调也高调不起来。

皇帝上次说了一嘴要换储,然后对他越发的雪藏了。他现在是天策上将、尚书令、京畿道大都督、雍州牧、十二卫大将军,一个个的职位都是顶级,可其实皇帝却根本不叫他参与国事,除了天策府,其它各衙,他都插不进手。不论是尚书省还是雍州牧,他都只是挂名而已。

皇帝议事,根本不召他。

如今他也搬出了皇宫,皇帝无诏,他都见不到皇帝的面。而皇帝此前让他们把军队交出,解散左右护军府后,李世民在这长安城中,仅剩下了一千帐内和亲事。

苦闷。

呆在长安,跟坐牢一样。

习惯了统帅千军万马,如果困坐长安,每日里只能跟自己府里的几今人下下棋写写字,这种感觉可是相当痛苦的。

“张三又立大功,已经晋升为武安县公了!”

“这小子倒是在陇右痛快。”

李世民有些漫不经心的移动棋子,今天他又向皇帝上了道奏折,请求出兵去征讨朔方的梁师都,可惜如石泥入水。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