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听说扶苏给太史局去信的时候,他就知道太史局估计不会回信。
明着拒绝太子是不合适的,但他们又有自己的原则不想记那么多,那不回复太子就是最好的办法。
身为秦王,他也不想去惹那帮人落个一身骚,但他有别的办法。
这一个月以来,咸阳所有人都在讨论着那次事故有多严重、对入蜀道路有多重要、对太子的政治之路有什么意义。
主要是最后一点。
人们对太子的行为无比赞赏,同时对朝廷的信任度直接拉满。
但同时,太子给太史局去信却毫无反应的事也被提及。
在一片对太子和朝廷的民心之中,这件事显得极其刺眼……
太子都累到这程度了,太史局这么高冷?
太子让他们干什么?难道是什么很为难的事?不然他们身为臣子怎么如此无礼?
太史局莫非是太清高了?就和当初瞧不起我秦国的东方六国许多先生一样?
百姓的思维是活跃的。
嬴政的黑手是很多的。
眼看着民间开始讨论太史局是不是目无君主了,太史局终于动了。
他们依旧没给扶苏回信,只是派人把一卷记载的史书送去了学宫,当做历史课中当代课本的教材——而那卷史书记载的内容,就是扶苏去处理这次工程事故的记载。
“他们估计恨上寡人了。”
一次小会,嬴政把这事对着李斯说了出来,打趣道:“也许以后,他们会说寡人表面仁慈堂堂正正,其实背地里心黑手辣?”
李斯摇了摇头:“他们不会在国史中写的。”
“确实,毕竟他们还是有原则的。”嬴政点了点头:“但有些人私自写的家传史书中会怎么记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许多事情在正史中很简短,也许只有一两句话。
那些详细内容,就是靠着许多史官私下的记载或者民间诸多野史流传下来的。
华夏人的笔杆子,从未停过。
“报!”
门口,一名甲士再次传来了一封急信。
嬴政看完后神情轻松,把信递给李斯:“扶苏做得很不错。”
李斯看着信中的内容,一言不发。
扶苏在立完碑回来之前,穿着便服去那座纪念碑前长揖祭拜——不是君王拜臣子,而是晚辈拜先辈、百姓拜奉献者。
这于礼不合。
但很显然,在民心面前,不管是扶苏还是嬴政都不在乎这种小事上的虚礼。
李斯只能说一句:“大王教导有方,太子才能贤明至此。”
“别夸我,我不会教导。”
嬴政不想揽这个功,因为他只教了扶苏政治相关的事,这种仁爱上,是他自己的本性以及李缘的功劳。
而很显然,这对于扶苏在百姓中的形象,很有利。
“大王,国师出关了。”
门口,一个宦官走了进来汇报道。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