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小说网

73小说网>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3章 江左枭雄桓温(第3页)

第43章 江左枭雄桓温(第3页)

当晋军撤退到襄邑(今河南睢县)时,慕容垂认为时机已到。他率领五万燕军,突然发起进攻,同时前秦的援军也从侧翼夹击晋军。晋军本就因缺粮而士气低落,又遭到燕、秦两军的夹击,顿时溃不成军。士兵们四散奔逃,互相踩踏,死伤了三万多人。

桓温带着残兵,狼狈地逃回江南。当他回到建康时,五万大军只剩下一万多人,第三次北伐以“惨败”告终。

枋头之败,对桓温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他一辈子靠军功立威,可此次惨败,让他的声望一落千丈——江南的士民开始指责他“好大喜功,不顾士兵死活”;朝廷中的门阀大族,也趁机重新抬头,反对他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他的亲信,也开始对他产生怀疑。

桓温知道,若不采取强硬措施,自己的权力将岌岌可危。他一生都在“以军功固权”,如今军功没了,便只能“以权谋固权”——他想到了一个狠招:废立皇帝。

公元371年,桓温率领大军,进驻建康城外的白石垒,摆出“兵临城下”的姿态,向朝廷上书,请求废黜当时的皇帝司马奕(晋穆帝司马聃死后,司马奕继位,是为晋废帝),改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

司马奕是个老实人,在位期间并无过错,甚至还能“恭谨节俭”,可桓温要的就是“无过而废”——他就是要通过“废立皇帝”,向全天下证明:皇帝的废立,全在他一念之间;东晋的皇权,早已掌控在他手中。

为了给废帝找借口,桓温编造了一个荒唐的理由——他造谣说司马奕“不能生育”,让自己的宠臣相龙、计好、朱灵宝等人,与后宫的美人私通,生下了两个儿子,还说这两个儿子“不是皇室血脉,不该继承皇位”。他甚至还让自己的亲信,在朝廷和民间散布这个谣言,让百姓误以为司马奕真的“荒淫无道”。

朝廷中的大臣,虽知道这是桓温的阴谋,却因惧怕他的兵权,不敢反对。只有时任尚书仆射的王彪之,鼓起勇气对桓温说:“废立皇帝是社稷大事,需有确凿的证据。陛下(指司马奕)在位多年,并无过错,仅凭谣言便废帝,恐难服天下人心。”

桓温却根本不听,他冷冷地说:“我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若有人反对,便是与我为敌,与社稷为敌!”

最终,朝廷只得同意废黜司马奕。公元371年十一月,桓温亲自率军进入建康,召集文武百官,宣布废黜司马奕,将其封为“海西公”,迁往吴县(今江苏苏州)居住。接着,他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晋简文帝。

司马昱是个典型的“文人皇帝”,性格软弱,毫无实权。他在位期间,所有的朝政都由桓温掌控——桓温可以随意任免官员,可以直接颁布诏令,甚至可以不经过皇帝同意,调动军队。司马昱对桓温既惧怕又依赖,曾私下对人说:“桓温若想称帝,我只能禅位给他,别无他法。”

废立皇帝后,桓温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他被朝廷加封为“丞相、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并被允许“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还获得了“赐九锡”的资格(九锡是古代帝王赐给大臣的最高礼遇,通常被视为“篡权称帝”的前奏)。

可此时的桓温,已年过六十,身体也越来越差。他知道自己没多少时间了,因此急于“加九锡、登大位”,在临死前完成“称帝”的心愿。公元373年,桓温病重,他让自己的亲信王坦之、谢安(当时已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去朝廷活动,请求给自已加九锡。

王坦之和谢安,虽表面上服从桓温,却暗中反对他篡权。他们知道,只要拖延时间,等桓温病死,就能保住东晋的皇权。因此,他们以“加九锡的诏书,需写得辞藻优美、符合礼制”为由,让文人袁宏起草诏书,然后又以“诏书内容不够完善”为由,反复修改,拖延时间。

袁宏先后修改了多次,王坦之和谢安却始终不满意,一会儿说“用词不够庄重”,一会儿说“对桓温的功绩描述不够详细”,硬是把加九锡的事情拖了下来。

桓温躺在病床上,日复一日地等待着加九锡的诏书,可始终等不到。他知道,王坦之和谢安是在故意拖延,可他此时已无力起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流逝。

公元373年七月,桓温在姑孰(今安徽当涂)病逝,享年六十二岁。直到死,他也没能拿到那象征着“准皇帝”身份的九锡,没能完成“称帝”的心愿。

桓温死后,他的弟弟桓冲继承了他的兵权。桓冲与桓温不同,他没有“称帝”的野心,只想保住桓家的地位。他主动将部分兵权交还给朝廷,与谢安等人合作,共同抵御前秦的进攻(后来的淝水之战,便是桓冲与谢安联手指挥的)。

桓温的儿子桓玄,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公元403年,桓玄起兵叛乱,攻克建康,废黜晋安帝司马德宗,建立了“桓楚”政权,终于完成了桓温未竟的“称帝”心愿。可桓玄的政权,仅存在了一年多,便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击败,桓玄被杀,桓家也彻底衰落。

桓温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晋书·桓温传》评价他“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然野心不臣,觊觎神器”,这十六个字,精准地概括了他的矛盾性——他有雄才大略,为东晋立下了赫赫战功;却也有勃勃野心,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说他有功,他确实为东晋的存续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拓土西南:平蜀灭成汉,将四川、云南、贵州的大片土地纳入东晋版图,让东晋的疆域扩大了近一半,也为东晋获得了稳定的粮食产地和兵源地,增强了东晋的国力。

-北伐复土:三次北伐,虽有胜有败,但第一次北伐打到长安城外,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让中原百姓看到了“王师北定”的希望,也让北方的胡人政权不敢轻易南下,为东晋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

-整顿吏治:他在荆州、益州任职期间,推行“屯田制”,减免赋税,打击贪腐,安抚流民,让当地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百姓的生活也有所改善。

说他有过,他的野心与手段,也给东晋带来了巨大的动荡:

-滥用兵权:为了立威和夺权,他发动了多次战争,尤其是第三次北伐,明知前燕实力强大,却仍强行出兵,导致五万大军死伤三万多人,给东晋的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损失。

-废立皇帝:为了掌控权力,他无过而废司马奕,立傀儡皇帝司马昱,扰乱了东晋的皇权传承,也开启了“权臣废帝”的先例,为后来桓玄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打压异己:他在位期间,打压反对自己的大臣,比如弹劾罢免殷浩,诛杀庾希、庾倩等庾氏家族成员,导致东晋的政治生态更加混乱,门阀之间的矛盾也更加尖锐。

可若站在桓温的角度,我们也能理解他的“矛盾”。东晋的门阀政治,本就是“弱肉强食”的格局——王敦曾起兵叛乱,苏峻曾攻破建康,若桓温没有野心,没有兵权,恐怕早就被其他门阀打压下去,连平蜀、北伐的机会都没有。他的野心,既是个人欲望的体现,也是时代背景的必然产物。

桓温临死前,曾对身边的亲信说:“人生在世,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他确实做到了——千百年后,有人称赞他是“北伐英雄”,为汉人的尊严而战;也有人指责他是“乱世奸雄”,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桓温的评价更为客观:“温有奇才,善用兵,然性刚愎,多忌害,挟震主之威,蓄无君之志。”他认为,桓温有军事才能,却因野心太大,最终未能成就“不世之功”,反而成了历史的争议人物。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