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卷甲映寒川,铜面横枪镇塞烟。
十载行伍登将坛,一身功业付谗言。
昆仑夜雪埋兵甲,归仁残阳照血鞭。
千古唯留面涅在,令人长叹宋江山。
列位,咱们这一章要讲的这位人物,是北宋中期响当当的英雄。那时候的大宋,虽有“仁宗盛治”,国防上却有很大忧患——西北方,西夏李元昊撕毁盟约、称帝建号,年年犯境,宋军屡战屡败;南方边陲,广源州侬智高拥兵反叛,一路烧杀劫掠,十余州府接连沦陷。自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后,长期以来宋朝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文官掌握政、武将受到制约,能征善战的将领就更稀少了,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偏偏还出了一位从行伍最底层爬上来的“异类”,他脸上带着当兵时刺下的墨涅,打仗时戴着狰狞铜面具,平定西北边患、荡平南疆叛乱,却终因功高盖主、遭文官猜忌,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此人,便是《宋史》中专门立传、被后世称作“面涅将军”的狄青。
狄青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老家在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弟妹艰难度日,靠狄青帮人放牛、打零工勉强糊口。郓州地处黄河下游,常年遭遇水患,景佑元年(1034年)那几年更是灾荒不断——春天黄河决堤,淹没了两岸农田;夏天又遇大旱,地里的庄稼全都枯死了,狄青家里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老鼠来了都得哭着走,母亲卧病在床,弟妹瘦得只剩皮包骨,十七岁的狄青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
这一年,朝廷在郓州招募乡兵,去抵御西夏的进攻。招兵告示贴在县城门口,上面写着“入伍者免家中徭役,月发粮两石,阵亡者赏钱五十贯”。狄青挤在人群里,盯着“月发粮两石”这几个字,心想,两石粮,够母亲和弟妹吃上好几个月,就算战死也比饿死强!
按北宋军制,凡招募的士兵都要在面部刺字,称作“面涅”。这刺字一是为了区分军籍,二是为了防止逃兵——脸上有字,就算逃回家乡,也会被官府抓回治罪。每个新兵脸上都刺了字,狄青当然也不会例外。
几天后,狄青跟着两百多名新兵,踏上了前往西北的路。这一路走了整整四十天,从郓州到渭州(今甘肃平凉),越往西走,地势越崎岖,天气越寒冷,路边时不时能看到被西夏兵劫掠后的村庄——断壁残垣、荒草丛生,偶尔还有无人掩埋的尸体。
到了泾原军驻地,这里的条件比狄青想象中更艰苦。士兵们吃的是掺了沙子的粟米,喝的是浑浊的河水;训练更是严苛——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练骑射,弓箭要拉满一百次才算合格;下午练长枪术,要对着稻草人扎上上千下,直到虎口开裂;晚上还要学列队、听军令,稍有差错就会被校尉鞭打。
狄青拼了命似的刻苦训练,很快他的骑射和作战本领在所有新兵中都屈指可数,狄青的努力和本事,很快被泾原经略使韩琦注意到。韩琦是北宋有名的文官,却很重视武将,他见狄青武艺出众,能吃苦,便把他调到自己的亲兵卫队,让他跟着学习兵法。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李元昊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守将刘平、石元孙率军迎战,却在三川口遭西夏军伏击,宋军大败,刘平战死、石元孙被俘。消息传到泾原,全军震动,韩琦奉命率军增援延州,需要一名将领带先锋部队探路。狄青主动请战:“末将愿带三百骑兵为先锋,定能探清西夏军的动向,为大军开路!”韩琦答应了,还特意拨给了他三百匹战马和一批锋利的长枪。
出发前,狄青找铁匠打了一副铜面具。面具是按照凶神的样子做的,眼睛是两个黑洞,嘴巴咧开,露出锋利的獠牙,边缘打磨得锃亮,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几天后,狄青率领三百骑兵行至好水川(今宁夏隆德),突然发现前方有西夏军的先头部队,大约有五百人。西夏兵见宋军只有三百人,顿时就冲了过来。狄青大喊一声:“兄弟们,跟我杀!”说着就戴着铜面具,手持长枪冲了上去。
狄青率军冲入敌阵,长枪所到之处,西夏兵非死即伤。有个西夏将领骑着马冲过来,想砍狄青,狄青侧身躲开,反手一枪就把那将领挑落马下。宋军士兵见主将如此勇猛,士气大振,也跟着奋勇杀敌。西夏兵本以为宋军不堪一击,没想到遇到这么顽强的抵抗,渐渐慌了神。狄青又下令分兵两路,从左右两翼包抄西夏军,西夏军腹背受敌,很快就败下阵来,死伤两百多人,剩下的都撒腿跑了。
等韩琦率领的主力赶到时,看到的是满地的西夏兵尸体。韩琦又惊又喜,拍着狄青的肩膀说:“你真是一员猛将!这次若不是你,咱们恐怕要中西夏军的埋伏了。”战后,韩琦向朝廷写了奏报,详细描述了狄青的战功,还特意提到他“戴铜面具冲锋,勇冠三军”。宋仁宗接到奏报后,十分高兴,下旨升狄青为保义郎,赏钱五百贯、绢帛二十匹。
此后数年,狄青在泾原战场上屡立战功。庆历二年(1042年),西夏军进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狄青率领两千骑兵夜袭西夏军营,他让士兵们每人带一把火把,趁着夜色摸到西夏军的粮草营,一把火就烧了西夏军的粮草。西夏军见粮草被烧,军心大乱,只好撤兵;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大将没藏讹庞率军进攻渭州,狄青率军迎战,他利用地形设下埋伏,等西夏军进入埋伏圈后,下令放箭,西夏军死伤惨重,没藏讹庞只好带着残部逃跑,狄青还俘虏了两千多名西夏兵。
每次作战,狄青都戴着铜面具冲在最前面,西夏兵对他又怕又恨,私下里叫他“铜面阎王”,只要远远看到铜面具的影子,就吓得望风而逃。随着战功越来越多,狄青的官职也一路升迁,从保义郎升到了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成了泾原军里数一数二的将领。
皇佑四年(1052年),北宋的南方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叛乱,叛乱的首领名叫侬智高。侬智高是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的少数民族首领,广源州本是北宋的藩属,每年都要向北宋进贡。可那几年,北宋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越来越苛刻,不仅提高了贡品的数量,还经常克扣赏赐;同时,交趾(今越南)又不断派兵攻打广源州,侬智高多次派人向北宋朝廷请求归附,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保护,却都被拒绝了。
侬智高又气又急,觉得北宋朝廷根本不把他们当回事,便决定起兵反宋。他自称“仁惠皇帝”,国号“大南”,率领部众攻占了广源州,随后又率军北上,接连攻陷了邕州(今广西南宁)、横州(今广西横州)、浔州(今广西桂平)等十余州府。侬智高的叛军十分残暴,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纷纷逃离家乡,南方陷入一片混乱。
消息传到开封,宋仁宗急得寝食难安,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宰相庞籍推荐钤辖陈曙率军镇压,可陈曙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他率军到达岭南后,不等军队休整,就急于求成,贸然向侬智高的叛军发起进攻,结果在邕州城外被叛军打得大败,死伤数千人。随后,宋仁宗又派安抚使余靖率军前往,余靖虽然比陈曙强一些,却不懂南方的地形,也不了解叛军的战术,几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
侬智高见宋军屡战屡败,气焰更加嚣张,率军继续北上,很快就打到了广州城下。广州是北宋南方的重镇,若是被叛军攻占,后果不堪设想。宋仁宗看着地图上叛军的进军路线,急得大喊:“满朝文武,难道就没有一个能平定叛乱的人吗?”
就在这时,宰相庞籍说道:“陛下,泾原军的狄青,多次击败西夏军,有勇有谋,且善用奇兵,若派他前往南方平叛,定能成功!”
庞籍的话刚说完,御史中丞王举正就站出来反对:“陛下不可!狄青乃黥卒出身,脸上带着墨涅,让他统领大军,不仅难以服众,还会被外邦嘲笑我大宋无人可用!”
另一位大臣、翰林学士宋祁也附和道:“王中丞说得对!南方多水泽、山地,与西北的平原地形完全不同,狄青虽善战西北,却未必能适应南方战场。不如另选一位文官统领大军,让狄青担任副将,这样既能发挥他的武艺,又能保证大军的指挥权在文官手中。”
朝堂上顿时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庞籍,认为狄青是平叛的最佳人选;一派支持王举正,反对狄青统领大军。
就在双方争论不休的时候,狄青主动从泾原赶到了开封,请求面见宋仁宗。宋仁宗听说狄青来了,立即召见了他。狄青穿着一身铠甲,跪在宋仁宗面前,声音铿锵有力:“陛下,侬智高叛乱,南方百姓流离失所,臣愿率军前往平叛!若不能平定叛乱,臣愿以死谢罪!”
宋仁宗看着狄青,见他眼神比坚定,心里不禁一动。他想起狄青在西北的战功,又想到南方叛军的嚣张,终于下定决心:“朕命你为宣徽南院使、荆湖南北路宣抚使,统领岭南诸军,前往平叛!朕赐你尚方宝剑,军中之事,你可自行决断,不必请示!”
狄青谢了恩,刚要起身,宋仁宗又说道:“狄青,你如今已是大将,脸上的面涅终究不雅,朕让人取来了药膏,你把它除了吧,这样也显得体面些。”
狄青闻言,又跪了下来,指着自己的脸颊说:“陛下,臣之所以能有今日,不是因为出身,而是因为陛下不嫌弃臣是黥卒,凭战功提拔臣。这面涅是臣的印记——臣要让军中的士兵知道,哪怕是最底层的黥卒,只要奋勇杀敌,也能当将军、受封赏。这面涅,不能除!”
宋仁宗听了,深受感动,亲自把狄青扶起来,说道:“你真是忠臣啊!朕没看错你。”随后,他又赐给狄青一件锦袍和一把宝刀,说:“这锦袍是朕亲自让人绣的,上面绣着‘忠勇’二字;这宝刀是先帝留下的,希望你能拿着它,平定叛乱,为国争光。”
狄青接过锦袍和宝刀,再次叩首:“臣定不辱使命!”
随后,狄青率军南下,抵达宾州(今广西宾阳)。宾州离昆仑关不远,昆仑关是通往邕州的咽喉要道,侬智高派了自己的弟弟侬智光率领一万精兵驻守在那里,还在关前设置了大量的鹿角、壕沟等防御工事,防守十分严密。狄青知道,要平定叛乱,必须先拿下昆仑关。
昆仑关位于邕州东北,坐落在两座大山之间,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侬智光率领一万精兵驻守在这里,不仅在关前挖了三道壕沟,还在壕沟里埋了尖木,壕沟后面又设置了鹿角和栅栏,栅栏后面则排列着弓箭手,只要宋军进攻,就会遭到弓箭的射击。
狄青率军抵达宾州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下令大军在宾州驻扎下来,每天让士兵们操练武艺,熟悉南方的气候和地形。有将领忍不住问狄青:“将军,咱们为何不尽快进攻昆仑关?再拖延下去,恐怕粮草会不够用啊!”
狄青笑着说:“诸位将军稍安勿躁。侬智高知道咱们来了,肯定会加强昆仑关的防守,咱们若硬攻,必然会伤亡惨重。不如先按兵不动,让侬智光放松警惕,等他麻痹大意的时候,咱们再发动突袭,定能一举拿下昆仑关。”
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南方的元宵节十分热闹,宾州城内张灯结彩,老百姓们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到处都是过节的气氛。狄青也下令在军中举办灯会,让士兵们饮酒作乐,欢度元宵。
侬智光派探子前往宾州刺探军情,探子回报说,宾州城内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宋军在欢度元宵。侬智光心里的石头一下子就落了地,笑着对手下的将领说:“宋军在宾州享乐!咱们也好好过节,明天再加强防守不迟。”说完,便下令在关上摆酒设宴,让士兵们也欢度元宵。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