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宁川这种用自有资金研发公共物品的行为,唐冰向来都是不认同的。
他把宁川这一行为简单概括为人傻钱多。
就算之后商用能回多少本,基本上就只有转卖这一条路,15亿差不多得赔一半。
但不得不承认,私人企业运行效率就是快,宁川这一折腾,连带着国家部门都急匆匆的不知道在忙叨什么,好像跟他们也没什么太大关系。
就当是气氛组吧。
总之,从开始的这事儿有点离谱,到这事儿有戏,再到这事儿肯定能成。
唐冰说服自己只用了四五天,他也是上了宁川的邪当了。
不管了,先休息吧,他都饿了。
中午吃从附近餐馆拉过来的盒饭,宁川让物业每天中午去订然后开车拉回来。
这样花样多点,不好吃或者吃腻了就赶紧换。
干他们这行当,尤其是像现在这种紧张的研发期,不加班也不太现实,其他两餐要是留人赶工,他们订晚饭夜宵也方便一点。
总之一切安排都未必是最好,但确实是现在的最优解。
上午会议一直开到12点,除了唐冰讲的项目概述,会上还确定了一下各分系统及系统内研发小组的责任划分。
只要是做这种人多的项目,负责人就会跟幼儿园老师一样,经常性地指着鼻子告诉对方你要去做什么,你必须去做什么,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当然,下午就不再强调这些无聊的东西了,下午聊一聊技术难点的突破问题,各总师跟着分组分别去讨论。
国内卫星的集成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要讨论的重点还是在有效荷载和姿态控制的问题上。
宁川在琢磨这个项目之前,在光学上接触不多,所谓荷载,也就是卫星体上携带的功能相机,还是要依靠曾主任。
但姿态控制这方面,宁川能插手的地方就比较多了,目前要突破的两大技术难点,其实也可以叫做一个,那就是如何才能又快又稳。
简单讲,卫星是一个高速运动的物体,它从发射到天上那一瞬间起,他就要按照它的设定跑一辈子,直到报废那天。
人类拿手机照相的时候,都知道不小心晃一下照片就模糊了。
那么对于卫星来讲呢?因为它跑得太快了,相对固定在地球上的一棵树,它还不来不及看就晃过去了,所以人类在获得的卫星影像上就并没有这棵树。
这就是它精度低的原因之一。
怎么办呢?
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手抖的问题,发明了云台,更聪明的人类发现如果把这东西绑在身上,那么就能做更伟大的事情了,就又发明了斯坦尼康。
同样的道理应用到卫星上,这首先是一个机械运动补偿的过程,机械的反应速度至少要比卫星更迅速,而且令行禁止,要指哪打哪。
宁川有信心在两个月之内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达到低轨卫星亚米级精度的姿态补偿。
那么这部分就不假他人之手了,宁川连一个助理都没要。
姿态控制这边另有二十五人,维持的是卫星里算法及其他稳定器件的研究和装配。
突破性技术,他想自己弄。
“宁川,来吃饭了。”唐冰叫宁川吃饭。
“来了!”
这地方空,立身高,回音大,通讯全靠吼。
宁川扔下在调试的街机跑去吃饭。
抛开不忙的时候,也不能指望大家时时刻刻精神紧绷,半年的时间呢,该休息还是得休息。
他们院书记常引用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四个词,正好来形容这地方最好的状态。
宁川坐进办公室沙发,拆开一次性筷子,研究中午的饭。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