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点了点头,又伸出第二根手指)
“第二,是逻辑框架的缺失。”
“一个清晰的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在支撑,比如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总分结构等等。”
“你可以想象成盖房子,得先有钢筋水泥的骨架,才能往上砌砖盖瓦。而那些沟通混乱的人,他们的表达是没有骨架的,只有一堆零散的砖块,东一块西一块地堆在那里,让人看不出这到底要盖个什么东西。”
“他们可能一会儿说原因,一会儿说结果,一会儿又跳到另一个不相关的例子上,听的人自然会觉得云里雾里。”
陈默:“太形象了!我那个合作方就是这样,说话完全没有逻辑,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我感觉我的大脑都在跟着他的思路做布朗运动!”
我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感觉自己的思路也清晰了一些。
老周:(微微一笑,伸出第三根手指)
“第三,是概念边界的模糊。”
“这一点可能更隐蔽,但影响同样很大。他们对很多概念的理解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边界。”
“比如,你跟他说‘我们需要提高用户活跃度’,你心里想的‘活跃度’可能是指日活、月活这些具体数据。但他理解的‘活跃度’,可能就是用户在App里停留的时间长不长,或者客服接到的电话多不多。”
“因为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不一样,你们的沟通从一开始就不在一个频道上,自然会产生很多误解。”
小艾:“天呐,老周,你这分析得也太到位了!感觉一下子就把我之前那些说不出来的憋屈给点明了!”
她举起酒杯:“来,为你的精彩分析,干杯!”
我们三人碰了碰杯,各自喝了一口。
陈默:“那你说,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认知能力的差异呢?是天生的吗?”
老周:“不完全是天生的,更多是后天环境和个人习惯造成的。”
他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语气也变得更加认真。
“首先,是教育背景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教育,很多时候更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应试,而缺乏对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
“比如,很少有学校会专门开设逻辑课、批判性思维课,教学生如何清晰地思考和表达。所以,很多人虽然学历不低,但在这些基础的认知能力上,其实是有所欠缺的。”
“其次,是信息环境的变化。现在是碎片化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刷短视频、看短新闻、浏览各种社交动态。”
“这些信息形式往往不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和加工,只需要被动接收和短暂的情绪反应。久而久之,大脑就习惯了这种浅层次的信息处理模式,一旦遇到需要深度分析和概括的复杂问题,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最后,是思维惰性的积累。思考是一件很耗费能量的事情,所以大脑天生就有‘走捷径’的倾向。”
“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总是被动接受信息,或者满足于一知半解,那么他的认知能力就会逐渐退化,就像长时间不锻炼的肌肉一样,会慢慢萎缩。”
陈默:(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样。听你这么一说,我感觉自己对那些人多了一些理解,少了一些怨气。但理解归理解,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总不能每次都让自己这么憋屈吧?所以,我之前跟小艾吐槽的时候就说,这种人,我们不是要原谅他,而是要远离他。老周,你觉得对吗?”
老周:(点了点头,语气肯定)
“你的这个想法,非常正确,而且很成熟。这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种自我保护。”
“我知道你可能会觉得,‘远离’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冷漠,但从现实角度出发,这是最高效、最能保护自己的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个原因。”
他又开始了条理清晰的分析。
“第一,沟通成本太高。就像你之前经历的,跟他们沟通一件简单的事,可能要花费正常沟通十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你需要反复澄清、不断引导、耐心梳理,才能勉强达成共识。而你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些宝贵的资源,应该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而不是浪费在无休止的无效沟通上。”
“第二,情绪消耗严重。这种沟通往往伴随着误解、争执和挫败感。你会感到非常疲惫,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严重影响你的情绪和心态,甚至可能让你对工作和生活都产生负面看法。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应该主动远离这种消耗。”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