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小说网

73小说网>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308章 王朗(第1页)

第308章 王朗(第1页)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人,生于东汉末年,历经汉末乱世与曹魏初年,以经学名士之身跻身朝堂高位,最终位列三公,其生平轨迹与时代洪流交织,既见个人才学操守,亦映乱世士大夫的生存图景。

王朗出身东海王氏,家族虽非顶级门阀,却素来重学崇文。

他早年师从当时名儒杨赐,专攻《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杨赐为东汉名臣,兼具学术声望与政治阅历,其教诲不仅夯实了王朗的经学根基,更塑造了他“以儒术辅政”的思想雏形。

在师门中,王朗以聪慧勤勉着称,对经典的阐释往往兼具考据严谨与见解独到,逐渐在士林中积累起声誉。

灵帝年间,王朗初入仕途,被举为孝廉,授郎中一职,

后因恩师杨赐去世,辞官回乡守丧,恪守儒家“孝”道,其品行赢得乡邻与士人的敬重。守丧期满后,他应徐州刺史陶谦征召,出任治中从事,正式踏入地方政务舞台。

当时的徐州虽暂离中原战火,但周边群雄环伺,陶谦虽有保境之心,却乏长远之策。

王朗多次以经义为据,向陶谦进言“以德安民,以礼睦邻”,主张轻徭薄赋、招抚流民,这些建议一度使徐州呈现出相对安定的局面,也让陶谦对其愈发倚重。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因父曹嵩为陶谦部将所杀,举兵讨伐徐州,战火骤起。

陶谦遣使向青州刺史田楷、平原相刘备求援,王朗亦参与其中,力劝陶谦“弃怨求和,共抗乱局”,然局势已难挽回。

兴平元年(194年)陶谦病逝,临终前嘱托王朗与别驾糜竺等辅佐刘备领徐州。

王朗虽认可刘备仁德之名,但审时度势后认为,徐州地处四战之地,刘备根基未稳,恐难守土,遂建议刘备“暂避锋芒,徐图后计”,未被采纳。

不久后,吕布趁虚袭取徐州,刘备败走,王朗不愿依附吕布,辗转投奔孙策。

孙策当时已据江东,听闻王朗才名,欲委以重任。

但王朗以“孙策虽有雄才,然行事多违汉制”为由,婉言拒绝,始终以汉臣自居。

孙策虽不悦,却因敬重其气节而未加害。

此后数年,王朗流落江东,虽身处乱世漂泊之中,仍坚持讲学授徒,传播儒家经典,其弟子后来多成为江东名士。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击败吕布,势力愈发强盛,且“奉天子以令不臣”,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

王朗听闻后,认为曹操“虽有雄志,然名义上仍尊汉统”,遂决意北归。

历经数月跋涉,他终于抵达许都,面见曹操。

曹操素闻其经学造诣与政治才干,加之王朗在乱世中始终坚守汉臣立场,对其颇为赏识,当即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自此,王朗正式归入曹魏阵营,开启了其仕途的新阶段。

归入曹操麾下后,王朗凭借深厚的经学素养与务实的政治眼光,逐渐崭露头角。

他深知乱世之中,“治民先于治兵,安民方能强国”,多次向曹操上疏,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当时曹操为支撑战事,对地方赋役征收颇重,王朗以“昔者商汤、周文,皆以宽仁得民心而王天下”为例,力劝曹操“减省赋役,使民有喘息之机”,其建议虽未完全被采纳,却为后来曹魏推行“屯田制”“租调制”提供了思想参考。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进爵魏公,建立魏国,王朗升任少府,掌管皇室财政与手工业,跻身朝廷核心机构。

在任期间,他整顿府内制度,革除贪腐积弊,使少府事务运转井然,深得曹操信任。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魏王,王朗转任奉常,负责礼仪祭祀之事。

他依据儒家经典,重新修订了魏国的祭祀礼仪,规范了朝会、婚丧等典制,使魏国的礼乐制度愈发完备,为曹丕代汉建魏奠定了礼制基础。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