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小说网

73小说网>隆万盛世新笔趣阁 > 1548出乎意料(第1页)

1548出乎意料(第1页)

清雍正时期,推行了多项改革,其中被人熟知的就两条,“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除此外,其实还有个项目,那就是“火耗归公”。

之所以出现火耗归公知道的人少,那是因为此事主要涉及官场而非百姓。

火耗归公后,老百姓其实依旧按照被加收的火耗缴税,并没有因此减少赋税。

只不过多收的火耗从官员手里转到朝廷手里,增加了财政收入。

当然,为此,雍正皇帝推出了“养廉银”,只不过最终是失败的。

而在魏广德这个时候,通过推行铸币的法子,从根子上就解决了火耗的问题。

火耗本质是税制改革的衍生问题,源于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赋税征收由实物转为货币。

由于银两熔铸损耗难以精确计算,地方官员借此加征高额火耗,导致国库与百姓双重受损。

当户部铸造官制银钱和铜钱后,自然不存在银两熔炼的问题,自然也就让火耗问题没有了产生的土壤。

加之当时朝廷利用常盈库里的银两大批量铸钱,又制定了铜钱和银钱之间的兑价,自然从根子上就解决了“一条鞭法”存在的一些弊端。

说实话,魏广德很多时候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朝已经把白银纳入了事实上的流通货币,但却一直到清朝中期以前,都没有铸造过银币。

也不是一个都没有,明清时期也铸造银币,但那都是宫庭铸造,用作赏赐之物。

也就是说,其实明、清两代皇帝都知道金银可以铸币,甚至他们都接触过西洋银币,但是却始终没有在朝廷里铸造。

直到魏广德接触了工部,了解铸造过程后才知道。

如果不是他推动工部匠人去户部,单单就宝源局里那些人,铸造铜钱没问题,要铸造金银钱币,依旧非常困难。

其实,金银加工在这个时代技术很高,但是大批量铸造钱币的技术,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早期的西班牙鹰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就是银饼算不得银币,每个鹰洋都是铸成银饼后手工称重,剪掉多余重量或者补上一块,保证每块银币重量一致,然后再砸出文字表明身份。

而不是通过铸模成形,因为这个时期对金银成色的控制技术并不高,炼制不出来。

简单说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欧洲国家,没有先进的铸币技术,搞不出来。

而大明户部也搞不出来,是工部安排匠人过去,多次尝试后才完成的铸造。

就算如此,现在每批银币出厂,都还要专人鉴定并留存样品。

同时期倭国流通的银钱也是如此,砸成银饼或者银条,直接在上面刻字显示重量作为流通依据。

所以,银制大明通宝虽然和后世“袁大头”相比略显粗糙,但其实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一顶一的精工产品了,也让大明银元扩散到海外。

这种情况,是魏广德乐于见到的,所以之前天津、松江府等官员上奏,询问是否禁止大明银元外流,就被魏广德给否了。

户部每铸造一个银币,可以获利大约七十文,这是在扣除全部铸造成本后的净利润。

这个数字相当于什么?

那是十六抽一的税收。

现在的大明钱法,因为白银成为货币,已经有所变动。

一两银子为十六钱,每钱银子当七十文,所以一两银子相当于1020文铜钱。

金银兑换则是随行就市,朝廷并没有规定兑换比例,这也是为了防止被金银兑换价格变动而绑架。

朝鲜、南洋和倭国的白银,正在通过海上一条条商船被运进大明,然后被铸造成银币,再流向海外市场,亦如百年前唐宋铜钱通行海外一样。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