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文出自唐代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参考了明代汤显祖戏曲《紫钗记》中“紫玉钗定情”的经典桥段。
-李益:陇西书生,自幼饱读诗书,相貌俊朗,初入长安时怀揣才情与赤诚,却在功名利禄诱惑下渐失本心,最终负心薄幸,终身受悔恨纠缠。
霍小玉:霍王庶女,因霍王薨后家道中落,被迫沦落风尘。她貌若天仙,精通琴棋书画,心性坚韧且痴情,将紫玉钗视作爱情信物,终为情耗尽性命。
黄衫客:长安游侠,性情豪爽,路见不平,因同情霍小玉的遭遇,出手相助,促成她与李益的最后相见。
贞元年间,长安,初夏,李益提着半旧的书箱,站在石桥上,他是陇西来的书生,此番来长安赶考。风掠过水面,吹得他青色的布衫下摆轻轻晃,他抬手理了理领口,正要转身回客栈,却听见一阵琵琶声。
琵琶声从池畔的画舫里飘出来,曲调婉转,却带着点说不出的哀愁。李益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艘雕花木舫泊在柳荫下,窗纱半掩,隐约能看见里面坐着个女子,素手拨弦,鬓边插着一朵白茉莉。
“公子可是陇西李益?”画舫的窗忽然推开,女子的声音传出来。
李益愣了愣,点头:“正是在下。姑娘如何识得我?”
女子起身走到窗边,李益这才看清她的模样:眉如远山,眼似秋水,穿一身月白色的襦裙,腰间系着银铃,走动时轻轻响。她手里还抱着琵琶:“前几日在西市的书坊,听公子与先生论诗,谈吐不凡,便记在了心里。我叫霍小玉。”
原来她是曲江池畔小有名气的乐伎。李益倒也听过“霍小玉”的名字——她原是霍王庶女,霍王死后,家奴卷走财物,她才被迫流落至此。他望着霍小玉清澈的眼睛,觉得这双眼睛里没有半分风尘气,倒像山间的泉水,干净得很。
“小玉姑娘的琵琶,弹得极好。”李益拱手。
霍小玉笑了,眼睛弯成了月牙:“公子若不嫌弃,不如上船喝杯茶?”
李益犹豫了片刻,终究抵不过对小玉姑娘的好感,顺着搭在舫边的木板走了上去。画舫里布置得素雅,桌上摆着青瓷茶具,香炉里燃着檀香。霍小玉给他倒了杯茶,茶水清绿,浮着几片茶叶:“这是江南来的雨前茶,公子尝尝。”
李益端起茶杯,只见霍小玉从抽屉里取出一卷诗稿:“我平日里也爱写诗,这是我写的几首,公子若有时间,可否帮我指点一二?”
诗稿上的字迹娟秀,李益逐首读下去,有写曲江荷景的,有叹身世的,字句间满是才情,竟不输男儿。他指着其中一句“荷露凝愁照晚妆”,轻声说:“‘凝愁’二字极好,只是稍显凄苦,若姑娘不介意,或许可改作‘荷露沾衣照晚妆’,多几分自在。”
霍小玉眼睛亮了,握着诗稿的手紧了紧:“公子说得对!我之前总觉得差了点什么,经你这么一改,果然好多了。”
那天,他们从诗谈到琴,从长安的风物谈到各自的家乡。李益说起陇西的黄土坡,说起母亲缝的棉衣;霍小玉说起霍王府里的海棠树,说起父亲教她读书的日子。夕阳落在水面,把画舫染成金红色,蝉鸣也渐渐歇了。
临走时,霍小玉送李益到舫边,轻声说:“公子明日若有空,还来这里吧?我新学了一首琵琶曲,想弹给你听。”
李益点头:“好,我明日一定来。”
这日之后,李益几乎每天都去曲江池的画舫。有时霍小玉弹琵琶,他坐在一旁听;有时他写文章,霍小玉就在旁边磨墨;有时两人就坐在窗边,看池里的荷花从含苞到盛放,看夕阳把水面染成不同的颜色。
应试前一天,李益又去了画舫。霍小玉给他端来一碗莲子羹,莲子炖得软烂,甜而不腻。“明日就要考试了,公子别太紧张,我已在佛前为你祈福,愿你金榜题名。”她说着,从首饰盒里取出一支玉钗。
那是一支紫玉钗,玉质温润,泛着淡淡的紫光,钗头雕着一朵莲花,花瓣上还缀着细小的银珠。“这是我母亲留给我的遗物,”霍小玉的指尖轻轻拂过钗头,“今日我把它送给你,日后不管你是否高中,都要来娶我,可好?”
李益接过紫玉钗,“小玉,”他握住她的手,“若我金榜题名,定不会负你。我要娶你,让你脱离风尘,再也不用受苦。”
霍小玉的眼泪掉了下来,落在他的手背上,“我相信你,”她轻声说,“我等着你。”
李益把紫玉钗郑重地放进怀里,贴在胸口。他想,等他高中,一定要风风光光地把霍小玉接走。
应试那天,李益发挥得极好。走出考场时,他抬头望着长安的天,觉得云都是暖的。他第一时间就去了画舫,告诉霍小玉考试的情况,霍小玉笑着给他倒茶,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阳光还亮。
放榜那天,长安的朱雀大街挤满了人。榜单的榜首是“李益”两个字——他中了状元!
他一路跑着去了画舫,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小玉!我中了!我中了状元!”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