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小说网

73小说网>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第310章 陈群(第3页)

第310章 陈群(第3页)

作为三朝元老,陈群从未因位高权重而懈怠,反而以"直言敢谏"成为曹魏政治的"良心"。

魏明帝继位之初,他便上疏劝谏"推崇教化,体恤百姓,杜绝朋党",为新君确立治国方向。

太和四年(230年),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陈群两度上疏反对:先指出斜谷地势险峻、粮草难继,后列举子午道进兵的军费压力,曹叡虽认可其意见,曹真却强行出兵,最终因大雨无功而返,印证了陈群的预判。

青龙年间,曹叡大兴土木修筑宫殿,耽误农时,陈群的劝谏更为恳切。

他在奏疏中直击要害:"吴蜀未灭,百姓流离,将士劳苦,宜劝农备战,不宜劳民伤财。"

在曹叡拒绝后,他再次上疏,反复陈说"宫殿之费,非今日之急",最终促使明帝减少了工程规模。

这种"屡谏不止"的执着,源于他对曹魏政权的深沉责任感。

更难得的是,陈群的劝谏始终坚守原则却不失策略。

曹叡的女儿曹淑夭亡,年仅一岁却要以成人之礼厚葬,群臣需守灵服丧。

陈群上疏时,先引经据典说明"八岁以下夭亡不宜厚葬"的古礼,再委婉指出"以成人之礼葬幼童,违逆自然之道",既坚持了礼制原则,又给君主留有余地,尽显贤臣智慧。

正如曹魏学者袁淮所言:"陈群数十次上书谏君,外人不知,士人皆称其长者。"

青龙四年(236年)十二月,陈群病逝,谥为"靖侯",其子陈泰继承爵位。

正始四年(243年),朝廷将其配祭魏武帝曹操庙庭,这是对其一生功绩的最高认可。

陈群的影响早已超越了个体生命,其创立的制度深刻塑造了此后数百年的历史走向。

九品中正制在初期实现了"选贤与能"的目标,但随着时间推移,中正官逐渐被世家大族控制,"家世"权重日益凸显,最终演变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工具。

这种演变虽非陈群初衷,却成为其历史评价中的争议点。

而《魏律》则被西晋直接沿用,其"八议"制度、篇章结构一直影响到唐宋律法,成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重要基石。

后世对陈群的评价呈现鲜明的两面性。

曹植称赞其"至德纯粹,能容下纳谏",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其谏言足以为后世典范"。

但批评之声同样尖锐:南宋洪迈认为他"助曹篡汉,德行有亏",明末王夫之也指责其"为曹魏谋而忘汉祚"。

而曹魏大臣吴质的评价则更为另类,认为他"安于职守,非宰相之才",这种分歧恰恰反映了陈群复杂的历史形象。

客观而言,陈群是典型的"制度型政治家"。

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不同,他更擅长通过制度设计让政权自动运转——九品中正制解决了人才选拔的规范化问题,《魏律》确立了国家治理的法治框架。

如果说诸葛亮是蜀汉的"发动机",陈群便是曹魏的"变速箱",虽不似前者那般耀眼,却让整个政权的运行更持久、更稳定。

刘备错过陈群的遗憾,恰是曹魏得到陈群的幸运。

在三国的英雄叙事中,陈群或许没有斩将夺旗的赫赫战功,没有"鞠躬尽瘁"的悲情传奇,但他以制度为笔,在乱世中书写了另一种不朽。

九品中正制虽有流变,却完成了汉末人才选拔的制度转型;《魏律》虽已失传,却开创了古代律法的新范式;三朝谏言虽多被搁置,却坚守了士大夫的政治操守。

从颍川世族的青年才俊,到曹魏政权的制度奠基者,陈群的一生印证了"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的深刻道理。

在那个崇尚权谋与武力的时代,他以文官的智慧构建起政权的骨架,这份"无声的功绩"或许不如战场捷报那般震撼,却更为持久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当我们回望三国,不应只看到金戈铁马的豪情,更应铭记陈群这样的制度设计者,正是他们的智慧,让乱世中的文明得以延续,为后世的统一埋下伏笔。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