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小说网

73小说网>白虎血刃 > 第49章新政三令 向拯民安武昌(第1页)

第49章新政三令 向拯民安武昌(第1页)

武昌城的夏末,依旧带着长江水汽蒸腾出的闷热。但比起月前城头变幻大王旗时的恐慌与死寂,如今的武昌街头,已然多了几分活气,一种小心翼翼、试探着重新燃起的生机。

原湖广巡抚衙门,如今挂上了“华夏军武昌留守府”的牌匾。衙门前宽阔的广场上,一夜之间立起了三块巨大的木制告示牌,蒙着醒目的红布。这一不寻常的景象,吸引了无数百姓远远围观,交头接耳,猜测着这位新主君又要颁布什么新的律令。

日上三竿,一队精神抖擞的士兵小跑而来,在告示牌前肃立。随即,向拯民在一众文武的簇拥下,大步走上了临时搭建的木台。他今日未着甲胄,只穿了一身藏青色的常服,身形挺拔,目光沉静。在他身侧,雪魄安静蹲坐,威仪自成,琥珀色的眼眸扫过下方黑压压的人群,竟让有些骚动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

没有繁琐的仪式,向拯民走到台前,声音清朗,透过初夏的空气,清晰地传遍广场:

“武昌城的父老乡亲们!”

只一声称呼,便让许多心存隔阂的本地士绅和百姓微微一愣。不是“子民”,不是“黔首”,而是透着些许亲切的“父老乡亲”。

“自我军入城以来,承蒙各位信赖,市井渐复,人心稍安。然,乱世求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日,在此颁布三令,望与武昌上下,同心协力,共度时艰,开创一番新气象!”

他话音一顿,猛地挥手:“揭榜!”

士兵应声扯下红布。三块巨大的木牌上,用遒劲的楷书,写着三条简明扼要的政令:

其一:减免武昌府全境,本年夏、秋两税!

其二:严令保护城中所有手工业作坊,匠户按技艺评定等级,由官府登记造册,一体保护,不得侵扰!

其三:即日兴办‘武昌学堂’,凡适龄孩童,不论出身,皆可报名入学,免束脩,学堂设‘格致’新课,授天地万物之理!

三条政令,如同三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人群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减免赋税!还是夏秋两税全免!这对于在明末苛捐杂税下苦苦挣扎的平民百姓而言,不啻于久旱甘霖!人群中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许多老人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场就要跪拜,被维持秩序的士兵连忙扶起。

保护工匠?这在“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时代,简直是破天荒的事情!围观的匠户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世代被视为“奇技淫巧”,何曾受过官府明令“保护”?有人搓着手,眼眶发红,喃喃道:“这……这真是……”

而第三条,兴办学堂,还免束脩,更是打破了知识的壁垒。不少贫寒家庭的父母,看着身边懵懂的孩童,眼中第一次燃起了名为“希望”的光芒。只是那“格致课”是什么?无人知晓。

向拯民抬手,压下鼎沸的人声,继续道:“此三令,非一时权宜之计,乃是我‘华夏’立身之基!民富则国强,工巧则器利,启智则未来可期!政令颁布,重在落实。自今日起,由覃玉夫人,总领武昌一应民政,负责三令推行!”

一袭素雅衣裙的覃玉应声上前一步,向台下百姓微微颔首。她气质温婉,目光却坚定,早已不是当年鄂西山寨中的土司之女。她清亮的声音响起:“拯民信重,玉必竭尽全力。即日起,于衙门外设‘民政咨询处’,专人解答三令细则,办理匠户登记、学堂报名事宜。凡有官吏胆敢借机勒索、阳奉阴违者,皆可来此告发,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人群中响起阵阵叫好声。

新政的颁布,如同给这座饱经创伤的古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减免赋税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入武昌府辖下的每一个乡村,田间地头,农夫们直起腰杆,脸上露出了多年未见的轻松笑容。

匠户登记处排起了长队。铁匠、木匠、织工、陶匠……他们拿着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忐忑又期待地等待着官府的评定。一个老铜匠捧着自己精心打造的一只紫铜瑞兽香炉,手都在发抖,对负责登记的柳明道:“大人,小老儿的手艺,真……真能入册?以后官府真保护俺们?”

柳明,这位曾经的落魄秀才,如今身着崭新的学官服饰,闻言温和一笑,提笔在册子上认真记录:“老丈放心,此乃向将军与覃夫人亲定之策。技艺入册,便是受我‘华夏’认可与庇护之匠人,不仅无人敢欺,日后若有军工、民用之大件,官府还会优先征召,给付工钱。”

老铜匠闻言,激动得老泪纵横,连连作揖。

而最为热闹的,莫过于原江夏县学旧址改建的“武昌学堂”。报名当日,人山人海。不仅有衣衫褴褛的贫家子,也有一些观望许久,最终被“格致课”勾起好奇心的中等人家子弟。柳明作为首任校长,忙得脚不沾地,亲自面试登记,安排分班。

他手中,正在加紧编纂的《格致入门》教材,已然有了雏形。上面不仅有基础的算术、几何,还破天荒地加入了杠杆、滑轮、光的直射、水的浮力等简单物理现象的解释,并配以阿铁工坊里的一些机械图示。这在当时,无疑是离经叛道的学问,却也让柳明自己,在编写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巨大乐趣。

与此同时,在城西划出的一大片区域内,阿铁正带着从施南跟来的核心工匠,以及新招募的本地铁匠,热火朝天地筹建着武昌军工分坊。高大的炉灶已经砌起,水力锻锤的基座也已打好。

阿铁的心思,却早已飞到了更远的地方。他拿着向拯民给他的几张极其粗略的草图——上面画着一种与传统前装枪截然不同的结构,枪栓、击针、定装金属弹药……这就是向拯民提到的“后装枪”概念。

“大人,这……这真能成?”阿铁挠着被火星燎得发卷的头发,眉头紧锁。他习惯了锻造火铳、突火枪,对于这种要从枪管后面装填弹药的方式,感到匪夷所思。

“原理是通的。”向拯民拍了拍他的肩膀,“难点在于闭锁机构要绝对可靠,不能漏气,还有金属弹壳的制造。不急,慢慢试,需要什么材料、人手,直接找覃玉调拨。记住,这是我们未来抗衡甚至超越北方强敌的关键!”

阿铁看着草图,眼中渐渐燃起工匠特有的那种执着光芒:“大人放心,俺就是不吃不睡,也要把这‘后装’的关窍给琢磨出来!”

新政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减免赋税动了某些原本指望从中盘剥的胥吏的奶酪;保护工匠让一些习惯了欺压匠户的豪强不满;而兴办学堂,尤其是那闻所未闻的“格致课”,更是在一些守旧文人中引起了非议,私下里议论这是“败坏学风,崇尚奇技”。

这一日,覃玉正在处理一桩纠纷,几个旧衙门的胥吏阳奉阴违,试图在匠户登记时索要贿赂,被早有准备的覃玉派人抓了个正着,当场杖责革职,以儆效尤。她雷厉风行的手段,顿时震慑了不少宵小。

忙碌间隙,她与向拯民并肩站在留守府的二层回廊上,望着远处学堂方向升起的袅袅炊烟——那是学堂为贫寒学子准备的午膳。

“阻力不小。”覃玉轻声道,语气却无丝毫气馁,“尤其是学堂那边,有些老学究,说我们教的不是圣贤书。”

向拯民负手而立,淡淡道:“圣贤书要读,但格物致知之理更要明。时代变了,不能抱着老黄历等死。让他们说去吧,十年、二十年后,再看是谁对谁错。”他转头看向覃玉,目光柔和,“辛苦你了,玉儿。”

覃玉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她看着城中渐渐恢复的烟火气,看着匠坊区升起的袅袅青烟,听着隐约传来的学堂稚子读书声,轻声道:“只要能看见这万家灯火,再辛苦也值得。”

雪魄不知何时来到他们身边,用大头蹭了蹭覃玉的手。它似乎也喜欢这座逐渐焕发生机的城市,喜欢看到人们脸上不再是恐惧和麻木,而是带着希望忙碌的景象。

夕阳的余晖洒在武昌城的青瓦白墙之上,也洒在这一人一虎的身上。三条新政,如同三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已然在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上深深扎根,静待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一个新的武昌,正在这新旧交替的阵痛中,悄然孕育。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