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小说网

73小说网>白虎血刃 > 第50章活字印刷 典籍普及启民智(第1页)

第50章活字印刷 典籍普及启民智(第1页)

秋意渐浓,武昌城外的校场上,新一批招募的士兵正在军官的呵斥下练习火枪阵列装填。

动作生疏,错误百出。火器营统领巴勇看得心头火起,一把夺过身边亲兵手里那本已经被翻得卷边的《军训练则》,狠狠拍在木台上:“看清楚!这上面画得明明白白!装药、填弹、压实、瞄准、击发!五个步骤,一步都不能错!你们这帮蠢材,眼睛长到哪里去了?”

那亲兵委屈地嘟囔:“统领,不是俺们不看,是……是就这一本,弟兄们传着看,轮到每个人手里才能瞅几眼,记不住啊……”巴勇一愣,看着那本孤零零、快要散架的小册子,一时语塞。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各地的蒙学学堂里。

柳明呕心沥血编撰的《蒙学识字》、《算术基础》,往往一个学堂只有一套,先生得先在沙盘上画,学生再跟着描,效率极低。而覃玉主持制定的《华夏律》草案、阿朵整理的《常见草药图鉴》、以及向拯民亲自口述、柳明记录整理的《农技改良摘要》,更是只有少数高级官员手中才有珍贵的手抄本。

知识的传播,被昂贵、低效的手工抄写,牢牢地束缚住了。这一日,向拯民在留守府召集核心人员议事,议题便是这“书”的问题。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向拯民手指敲着桌上那几本珍贵的手抄本,“法令、农技、军规、医书,不能只锁在衙门里,必须尽快发到每一个需要的人手中!柳明,你之前提过的‘活字印刷’,现在必须立刻搞起来!”

柳明闻言,精神一振,他早就对此事念念不忘:“大人明鉴!活字印刷,北宋毕昇已有创举,以胶泥刻字,火烧令坚。若能寻得精通此道的工匠,加以改良,效率绝非手抄可比!”

“好!”向拯民当即拍板,“覃玉,立即拨付专款。柳明,你全权负责,在城内寻访可能懂得活字印刷的工匠,无论原先是在书坊做事,还是自己捣鼓过的,只要有用,一律请来!阿铁,工坊那边,需要什么铁料、工具,你全力配合!”

命令一下,整个武昌的民政和工坊系统立刻高效运转起来。覃玉亲自调拨银钱,选定城东一处宽敞的院落作为未来的印刷坊址。柳明则带着人,几乎访遍了武昌城内所有与书籍、刻印相关的铺子和匠人。

几天后,柳明带着一位年约五旬、头发花白、双手布满老茧与墨渍的匠人来到向拯民面前。“大人,这位是宋应星宋老先生的远房族侄,宋墨师傅。”柳明介绍道,语气带着几分兴奋,“宋师傅家中世代与印刷打交道,虽未得宋老先生真传,但对活字之法,颇有研究,自己私下也一直在摸索!”

那宋墨师傅显得有些拘谨,甚至有些惶恐,他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也就是县衙的书吏,何曾直面过向拯民这等人物,更别提旁边还趴着一只巨大的白虎。他噗通一声就跪下了:“小……小人宋墨,叩见将军大人!”

“宋师傅快快请起!”向拯民亲自上前将他扶起,态度恳切,“我请你来,是有大事相托!听闻你精通活字印刷之术?”宋墨见向拯民如此礼遇,心中稍安,老实回答:“回大人,精通不敢当。小人家中祖上确实传下些关于胶泥活字的法子,小人也自己刻过一些字,用松脂、蜡混合加热来排版,印过些家谱、佛经……只是,费时费力,印出来的效果,总不如整版雕刻的清晰,一直……一直没推广开。”

他的声音越说越小,似乎觉得自己的技术难堪大用。向拯民却听得眼睛发亮:“足够了!有基础就好!宋师傅,从今天起,你就是我‘华夏’印刷坊的首席匠师!我要你主持,用活字之法,大规模印刷书籍!人手、材料,随你调用!”

他随即对柳明和阿铁道:“胶泥字模可能不够耐用,我们可以尝试用木头,甚至用铜、铅来铸造字模!排版用的黏合剂也可以改进!宋师傅,你把你的经验都说出来,我们集思广益,一起把这活字印刷,做到最好、最快!”

向拯民的信任和全力支持,让宋墨激动得浑身发抖,他浑浊的眼睛里重新焕发出光彩:“是!是!小人一定竭尽全力,不负大人所托!”在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下,武昌印刷坊以惊人的速度建立起来。

宋墨果然是有真本事的,在他的指导下,工匠们先是大量雕刻木活字,阿铁则带着几个徒弟,尝试用铜水浇铸字模。柳明整日泡在坊内,负责文字的校对与排版设计。最大的难题在于固定字版的黏合剂。

宋墨原先用的松脂蜡混合剂,冷却后硬度不够,容易在印刷时移位。阿铁想起了军工坊里用来密封炮管接缝的一种土制胶泥,耐热性更好。几种材料反复试验调配,终于找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配方。

半个月后,第一批用活字印刷的书籍终于诞生了!那是薄薄的《军训练则(步兵篇)》。虽然墨色略有深浅不均,个别字迹边缘有些模糊,但整体清晰可读,最关键的是,它一次就印出了上百本!

当巴勇看到亲兵抱来那一摞散发着油墨清香、内容一模一样的小册子时,这个粗豪的汉子眼睛都直了。他拿起一本,翻来覆去地看,猛地一拍大腿:“他娘的!神了!真是神了!这下老子每个班都能发一本,看谁还敢说记不住!”

他抱着那摞书,如同抱着绝世珍宝,咧开大嘴笑得像个孩子。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印刷坊开始全力运转。首先是大批量的《军训练则》,接着是《蒙学识字》、《算术基础》。

然后,是更为重要的《华夏律(草案)》、《农技改良摘要》和《常见草药图鉴》。就在书籍源源不断产出时,覃玉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拯民,柳先生,我们如今掌控的地域,不仅有汉人,更有鄂西、湘西大量的土家族、苗族同胞。

我们的法令、农技,若想真正深入这些地区,光靠汉文恐怕不够。是否可以考虑,加印一些‘汉土双语’甚至‘汉苗双语’的版本,在土司地区推广?”

向拯民闻言,击节赞叹:“好!玉儿此言,切中要害!民族融合,文化沟通是第一位的!此事就交由你和柳明负责,尽快招募通晓双语的文人,进行翻译校对!”柳明也深感赞同,立刻着手去办。

随着印刷的书籍越来越多,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确保这些官方刊印的书籍是正品,防止有人私自翻刻、篡改内容?这一日,向拯民和覃玉巡视印刷坊,看着工人们将一页页印好的纸张装订成册。

雪魄也好奇地跟在旁边,它似乎对油墨的味道有些敏感,打了个喷嚏。

看着雪魄威风凛凛的样子,覃玉忽然灵机一动,拿起一本刚装订好的《农技改良摘要》,指着空白的封面说:“拯民,你看。若是在所有官方刊印的书籍封面上,都印上雪魄的图案,再配上‘华夏官印’的字样,是否就能作为正品的标识?百姓和士兵一看便知,也便于我们管理。”

向拯民眼睛一亮:“妙啊!雪魄的形象,在我们治下已是公认的图腾和祥瑞,无人可以仿冒!宋师傅,能做到吗?”宋墨连忙点头:“能!能!小人这就找人精心绘制白虎图像,刻成版,印在封面上!”

不久之后,所有从武昌印刷坊出品的官方书籍,无论是军规、律法,还是农书、蒙学教材,甚至是后来翻译的双语版本,都在醒目的位置,印上了一个线条简洁、却神韵十足的蹲坐白虎形象,下方是“华夏官印”四个字。

当这些带着白虎标识的书籍,被驿卒送往各地军营,被商队带入鄂西山寨,被学堂先生分发给懵懂孩童时,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权威,一种秩序,一种来自“华夏”政权、由“白虎”守护的全新知识体系。

军营里,士兵们围着火堆,借着火光,指着《军训练则》上的图画和文字,认真讨论着动作要领;鄂西的土家村寨,识些汉字的老祭司,拿着汉土双语的《农技书》,向围拢的族人解释着新的堆肥方法;武昌城外的乡村蒙学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第一次如此整齐划一,因为他们手里拿着的是完全一样的课本。

雪魄似乎也明白自己形象的重要性,每次巡视到印刷坊,都会在那些印着它画像的书籍前驻足片刻,甚至会伸出带着倒刺的舌头,小心翼翼地舔一下那未干的墨迹,仿佛在确认着自己的“责任”。

纸张翻动,墨香四溢。知识,这种曾经被少数人垄断的宝贵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传播开来。思想的种子一旦播下,便会悄然生根发芽,终将长成支撑一个崭新时代的参天森林。

武昌印刷坊那昼夜不息的灯火和规律的机器声响,仿佛正是在为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奏响着一曲低沉而有力的序章。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