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行前一夜,宗氏为李白收拾行囊,将棉衣、药品一一备好,又为他温了一壶酒。李白举杯,对宗氏道:“此去不知归期,委屈你了。”宗氏眼眶泛红,却强忍着泪水:“先生放心,家中一切有我,先生只需安心报国,早日归来。”
次日清晨,宗氏送李白至宋州城外的渡口。船开之时,李白立于船头,望着岸边的宗氏,挥笔写下《别内赴征三首》,其中一首云:“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诗句中满是对宗氏的牵挂,而宗氏则站在岸边,望着船影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江雾中——她知道,自己成全了李白的报国梦,却也开始了无尽的等待。
只是宗氏未曾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李白抵达临淮后,因年老体弱,又染疾在身,未能如愿投身军旅,只能在李光弼的幕府中做些文书工作。不久后,他的病情加重,不得不离开幕府,前往当涂(今安徽当涂)投奔族叔李阳冰。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是李白的族人,也是唐代着名的书法家。
公元762年冬,李白在当涂病逝,享年61岁。临终前,他将自己毕生所作的诗稿托付给李阳冰,口中仍喃喃念着宗氏的名字——他终究没能回到宋州,没能再见宗氏一面。
宗氏得知李白病逝的消息时,正在宋州的家中整理他的诗稿。她的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她不顾路途遥远,即刻动身前往当涂,只为见李白最后一面。
在当涂,宗氏见到了李阳冰,也见到了李白托付的诗稿。那些诗稿,有的是写在宣纸上的完整篇章,有的是写在零碎纸片上的残句,还有的是她曾与李白一同探讨过的草稿——每一页,都承载着李白的心血,也承载着他们的回忆。
李阳冰对宗氏说:“太白先生临终前,最牵挂的便是你,也最放心不下这些诗稿。他说,唯有你,懂他的诗,也能将他的诗传之后世。”
宗氏含泪点头,接过诗稿,心中暗下决心:定要完成李白的遗愿,将他的诗作整理成册,让后世之人知晓他的才华。
回到宋州后,宗氏闭门谢客,专心整理李白的诗稿。她将诗稿按时间顺序分类,对残缺的诗句,凭借自己对李白的了解,细心补全;对重复的篇章,反复比对,选出最贴合李白心境的版本。有时,她会对着一首诗发呆许久——那或许是李白写给她的,或许是他们一同游历时常念的句子,每一个字,都能勾起她的回忆。
历经数年,宗氏终于将李白的诗稿整理成册,共计数百首,这便是后世流传的《李太白文集》的雏形。李阳冰在为《李太白文集》作序时,曾提及“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而宗氏的整理之功,虽未被详细记载,却也在史籍的字里行间留下了痕迹——正是她的精心整理,才让李白的诗作得以完整流传,让“诗仙”的美名传遍千古。
宗氏整理完李白的诗稿后如何,未见于史料记载。无人知晓她何时离世,也无人知晓她最终葬于何处,只留下一段与李白的知己情,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流淌。
后世文人提及李白,多会赞叹他的诗才,感慨他的仕途坎坷,却少有人提及宗氏——这位在李白暮年给予他温暖,在他身后为他传承诗稿的女子。可正是宗氏的出现,让李白的晚年不再孤单,让他的诗作得以传世,她就像一束微光,照亮了李白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也为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才子与知己”的佳话。
最后,让我们以李白送给宗氏一首诗,来感受这份真挚的情感。
秋浦寄内
我今寻阳去,辞家千里馀。
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
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
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
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
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
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