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小说网

73小说网>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8章 待月西厢下(第2页)

第8章 待月西厢下(第2页)

贞元十八年(802年),科举放榜,元稹名落孙山。这个结果让他备受打击,他拿着落榜的名单,站在长安的街头,只觉得无比失落——他不仅辜负了自己的努力,更辜负了莺莺的等待。

他不敢立刻给莺莺写信,怕她失望。直到过了半个月,他才鼓起勇气,给莺莺写了一封信,告诉她自己落榜的消息,说自己打算留在长安继续复习,等下一次科举再考。信寄出后,他心中忐忑,怕莺莺会因此离开他。

没过多久,莺莺的回信便到了。信中没有责备,只有安慰:“公子不必灰心,一次落榜不算什么,只要公子肯努力,日后必定能金榜题名。我会一直在蒲州等你,无论你考多少次,我都等你。”

读着莺莺的信,元稹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知道,莺莺是真心对他,这份情意,比什么都珍贵。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复习,下次科举一定要考上,绝不让莺莺再等下去。

此后,元稹在长安更加刻苦地读书,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也会定期给莺莺写信,分享自己的学习进展,而莺莺的回信,也总是充满鼓励。两人的书信往来,成了元稹在长安最温暖的慰藉,也成了莺莺在蒲州最殷切的期盼。

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他终于不负众望,以明经科及第,元稹欣喜若狂,第一时间便给莺莺写了信,告诉她这个好消息,说自己很快就能调回蒲州,或者接她来长安。

莺莺收到信后,也是喜极而泣。她盼了这么久,终于盼到了元稹及第的消息,她以为,自己终于可以等到那个承诺中的未来了。

然而,元稹的仕途,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唐代的官场,注重门阀家世,若没有权贵的扶持,想要升迁,难如登天。

就在这时,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吏部尚书韦夏卿看中了他的才华,想要将自己的女儿韦丛嫁给她。韦夏卿是朝中重臣,家世显赫,若能娶韦丛为妻,元稹不仅能得到韦家的扶持,仕途也能平步青云。这个诱惑,对于一心想要往上爬的元稹来说,实在太大了。

一边是与自己私定终身、等待了数年的崔莺莺,一边是能让自己仕途腾飞的韦家小姐,元稹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他想起了蒲州普救寺的那段时光,想起了莺莺的温柔与深情,想起了自己当初的承诺,可他又想起了自己多年的寒窗苦读,想起了在长安的艰难处境,想起了自己的仕途理想——他实在无法放弃这个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经过几夜的辗转反侧,元稹最终还是选择了仕途。他知道,这个选择会伤害莺莺,会让他背上“薄情郎”的骂名,可他还是下定了决心——在他看来,爱情固然珍贵,但在现实的仕途面前,只能退居其次。

他没有立刻告诉莺莺这个决定,而是先接受了韦夏卿的提亲,与韦丛定了婚。婚礼定在贞元二十年(804年)春,婚期将近时,元稹才给莺莺写了一封信,这封信里,没有了往日的温情,只有冰冷的决绝。他说自己与莺莺的感情,不过是少年时的“风流韵事”,如今自己已入仕途,当以国事为重,不能再沉溺于儿女情长;他还说,莺莺是“佳人”,自有更好的归宿,希望她能忘记过去,另寻良缘。

莺莺收到这封信时,正在蒲州的庭院里修剪菊花——那是元稹当年最喜欢的花。她展开信,读着里面的文字,只觉得浑身冰冷,仿佛坠入了冰窖。她不敢相信,那个曾经对自己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那个让自己等待了数年的人,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

不久后,元稹与韦丛在长安举行了婚礼,婚礼办得十分隆重,朝中许多权贵都来道贺,元稹穿着喜庆的礼服,接受着众人的祝福,脸上满是笑容——只是没人知道,在他内心深处,是否有对莺莺的愧疚。

而在蒲州的普救寺,莺莺在母亲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位姓郑的官员。婚礼很简单,没有喜庆的鼓乐,没有热闹的宾客,只有莺莺一身红色的嫁衣,却掩不住眼底的悲伤。她嫁给郑郎后,恪守妇道,孝顺公婆,相夫教子,成了众人眼中的贤妻良母,只是再也没有人见过她笑——那个在普救寺的月光下,曾笑得如菊花般灿烂的少女,永远地消失了。

元稹与韦丛婚后,果然得到了韦家的扶持,仕途一路顺遂。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即位,元稹因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交好,被提拔为左拾遗;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即位,元稹又调任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查处了一批贪官污吏,名声大噪。

元和四年(809年),韦丛病逝,年仅二十七岁。韦丛的去世,给了元稹沉重的打击。他与韦丛婚后五年,感情深厚,韦丛不仅在仕途上支持他,更在生活上悉心照料他,是他的贤内助。韦丛去世后,元稹写下了许多悼亡诗,其中最着名的便是《离思五首》,诗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道尽了他对韦丛的深情,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只是,在对韦丛的思念之外,元稹心中那个尘封已久的名字——崔莺莺,又渐渐清晰起来。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仕途的起伏,他见惯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也经历了生活的悲欢离合,越来越觉得,少年时那段纯粹的感情,是多么珍贵。

元和十年(815年),元稹因弹劾权贵,被贬为通州司马。在通州的日子,远离了长安的繁华与纷争,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回忆过去。他常常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风景,想起蒲州的普救寺,想起西厢的月光,想起莺莺的笑容和眼泪。他开始后悔,后悔当初为了仕途放弃了莺莺,后悔自己的“始乱终弃”,让那个曾经深爱自己的女子,落得如此悲情的结局。

于是,在通州的一个雨夜,元稹拿起纸笔,决定将这段尘封的往事写下来。他给这篇传奇取名为《莺莺传》,文中的“张生”,便是他自己的化身,而“崔莺莺”,便是那个让他牵挂了半生的女子。他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详细叙述了自己与莺莺在普救寺相遇、相恋、私定终身,后又因仕途放弃莺莺的全过程。

在文中,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反而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始乱终弃”,甚至写下了“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这样的句子,以忏悔的口吻,剖析自己当初的自私与薄情。他也详细描绘了莺莺的美丽、善良与痴情,写她“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写她“垂鬟接黛,双脸销红”,写她收到绝情信后“怨其薄情,而不敢怒”的悲伤——字里行间,满是对莺莺的愧疚与思念。

《莺莺传》写成后,元稹将其交给友人传阅,很快便在文人之间流传开来。有人为崔莺莺的悲情结局叹息,有人指责元稹的薄情,也有人赞他敢于坦诚自己的过错。而元稹自己,在写完这篇传奇后,心中的愧疚似乎减轻了一些——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过去,只能通过文字,表达自己迟来的歉意。

后来,元稹的仕途又经历了多次起伏,他曾官至宰相,却也多次被贬谪,最终在大和五年(831年),病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享年五十三岁。

元稹与崔莺莺的这段情缘,始于普救寺的一场相遇,终于长安的一次取舍,成于暮年的一篇传奇。它是唐代文人爱情故事的一个缩影,有着才子佳人的浪漫,也有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有少年的意气风发,也有中年的追悔莫及;有女子的痴情与悲情,也有男子的薄情与忏悔。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