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小说网

73小说网>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721章 考场风云 大宋科举防弊录(第3页)

第721章 考场风云 大宋科举防弊录(第3页)

科举之路,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数考生寒窗苦读十年,只为了这几天的考试。而朝廷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也是煞费苦心,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防弊措施。

走出贡院大门,赵安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心里充满了期待。

第四章磨勘复试

离开贡院后,赵安没有立刻回家,而是在汴京城找了家客栈住了下来,等待放榜的消息。等待的日子是漫长而煎熬的,他每天都在客栈里看书、写字,或者到汴京城的大街小巷逛逛,放松心情。

半个月后,放榜的日子终于到了。赵安一大早就赶到了贡院外,只见那里已经挤满了考生和看热闹的百姓。榜单贴在一面墙上,用红纸写着中榜考生的名字,密密麻麻的一大片。

赵安挤在人群中,眼睛紧紧盯着榜单,一个一个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他的心跳得飞快,手心都出汗了。找了半天,他终于在进士榜的中间位置看到了“赵安”两个字!

“我中了!我中了!”赵安激动得大喊起来,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十年寒窗,终于没有白费!

周围的考生和百姓纷纷向他道贺。赵安拱手道谢,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光明的前途,看到了家人幸福的笑容。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中榜之后,还有一道程序——磨勘复试。这是朝廷为了防止考官在评卷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舞弊行为而设立的。所有中榜的考生都要参加复试,由皇帝亲自选派的大臣进行再次考核。

复试的地点设在皇宫的崇政殿。赵安和其他中榜的考生一起,穿着崭新的官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皇宫。皇宫庄严肃穆,气势恢宏,让赵安心里充满了敬畏。

崇政殿里,几位大臣端坐在椅子上,神情严肃。为首的是宰相韩琦,旁边坐着欧阳修、富弼等名臣。赵安和其他考生按照名次依次站好,等待着复试的开始。

韩琦站起身,高声说道:“各位考生,恭喜你们通过了科举考试。但为了确保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人才,朝廷决定进行磨勘复试。希望你们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要让朝廷失望。”

说完,复试正式开始。试题由韩琦亲自宣读,是一道关于治国安邦的策论。赵安听了试题,略一思索,就有了头绪。他走到指定的位置,拿起毛笔,在试卷上认真地书写起来。

复试的气氛比贡院考试更加紧张。大臣们时不时地巡视着考生们的答题情况,目光锐利,让人心生敬畏。赵安全神贯注地答题,不敢有丝毫马虎。他把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对治国的建议都写了出来,希望能得到大臣们的认可。

时间一点点过去,复试结束了。考生们纷纷交上试卷,等待着最后的结果。赵安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通过复试。

几天后,复试的结果出来了。赵安顺利通过了复试,而且名次还往前提升了几位。他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激动得一夜没睡好。

通过复试后,还要进行唱名赐第仪式。在仪式上,皇帝会亲自召见中榜的考生,宣布他们的名次,并赐给他们相应的官职。赵安穿着官服,站在宫殿里,看着坐在龙椅上的宋仁宗,心里充满了激动和敬畏。

宋仁宗宣读了考生的名次,当读到赵安的名字时,他激动得浑身发抖,连忙跪下谢恩。宋仁宗对他勉励了几句,希望他以后能为官清廉,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

唱名赐第仪式结束后,赵安和其他新科进士一起走出皇宫。他们穿着官服,骑着高头大马,在汴京城的街道上游行,接受百姓们的祝贺。街道两旁挤满了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十分热闹。

赵安骑在马上,看着周围欢呼的百姓,心里感慨万千。

他想起了自己寒窗苦读的日子,想起了贡院里的严格考试,想起了朝廷为了保证科举公平公正所做的一切。

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不仅靠自己的努力,更靠朝廷的公平选拔制度。

第五章制度背后

成为新科进士后,赵安被授予了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在吏部担任文书工作。虽然官职不高,但他很珍惜这个机会,工作认真负责,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赏识。

在吏部工作期间,赵安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关于科举制度的文件和资料,对朝廷的防弊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发现,除了之前经历的搜查、誊录、复试等环节,朝廷还制定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规定,从源头上堵住作弊的漏洞。

这天午后,赵安在整理旧档时,发现了一本《贡院条制》,里面详细记载了科举考试的各项规章制度。他好奇地翻开来看,越看越心惊,原来科举防弊的学问竟如此深奥。

书中记载,早在开考前三个月,朝廷就会选派各地官员组成“搜检官”,专门负责考前的准备工作。搜检官要对贡院进行彻底清查,所有号舍的墙壁、桌椅都要仔细检查,哪怕发现一个细小的孔洞都要立刻封堵。有一年江南贡院,搜检官在号舍的床板夹层里搜出了三十多篇预先写好的范文,后来查明是前一年考生藏下的,由此朝廷便立下规矩,每次开考前必须更换所有床板。

赵安还看到关于“锁院”制度的记载。主考官和副考官一旦被任命,就要立刻进入贡院居住,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直到考试结束、成绩公布才能出来。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私下接触、泄露试题的可能。书中还记载了庆历年间的一桩案子,有位考官偷偷将试题写在糕点里传出贡院,结果被巡逻的卫兵发现,不仅考官被革职查办,连带那名考生也被流放三千里。

正看得入神,吏部侍郎曾公亮走了进来。他看到赵安在看《贡院条制》,笑着问道:“赵安,对科举制度感兴趣?”

赵安连忙起身行礼:“回大人,属下正在学习朝廷的科举制度,对其中的防弊措施深感敬佩。”

曾公亮点点头:“不错,我大宋科举之所以能选拔出众多人才,靠的就是这些严格的制度。你可知,为了防止誊录官作弊,朝廷又加了一道‘对读’程序?”

赵安摇摇头:“属下不知,请大人赐教。”

“誊录官用朱笔抄写试卷后,还要有对读官用黄笔对照原卷进行核对,确保一字不差。”曾公亮解释道,“若是发现错漏,誊录官和对读官都要受罚。去年开封府的科举,有份试卷被誊错了三个字,结果誊录官被杖责二十,对读官也被降了职。”

赵安听得咋舌:“朝廷的制度竟如此严格。”

“不严不行啊。”曾公亮叹了口气,“科举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根本,若是出了舞弊之事,不仅会埋没真正的人才,还会动摇朝廷的根基。你还记得嘉佑元年的科场案吗?”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