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小说网

73小说网>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771章 清流关下 藏着大宋开国密码的险地(第5页)

第771章 清流关下 藏着大宋开国密码的险地(第5页)

宴席散时,皇甫晖捧着个木盒走来:“陛下,这是当年您在驿站用过的那把环首刀,我一直留着。”

刀身依旧锈迹斑斑,刀柄上的裂纹清晰可见。赵匡胤接过刀,握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把刀,砍过南唐骑兵,守过清流关,见证了他从校尉到皇帝的全部历程。

“好好收着,”赵匡胤把刀还给皇甫晖,“等我百年之后,把它埋在清流关下。”

第十章金陵归宋:江山里的归宿

大宋建立后,赵匡胤的首要目标就是平定南唐。开宝七年,他派曹彬、潘美率军南下,直指金陵。

南唐后主李煜派使者求和,愿意削去帝号,称臣纳贡。赵匡胤坐在龙椅上,看着使者送来的降表,冷笑一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大军一路南下,滁州、扬州的守军纷纷响应,都是赵匡胤的老部下。到了清流关,赵光义和皇甫晖亲自带兵支援,三千精兵如猛虎下山,很快就攻破了南唐的防线。

消息传到金陵,李煜彻底慌了。他派李景达率军抵抗,可南唐的军队早已没了斗志,刚碰到宋军就溃散而逃。

开宝八年十一月,宋军攻破金陵城。李煜穿着白衣,捧着国玺,跪在曹彬面前投降。

捷报传到汴梁时,赵匡胤正在御花园赏梅。他拿起奏报,目光落在“清流关守军率先攻破金陵外城”几个字上,笑了。赵普递过酒杯:“陛下,天下一统,指日可待。”

赵匡胤接过酒杯,望向南方。清流关的梅花该开了,和当年他在驿站看到的一样。那关隘下的血与火,那兄弟们的汗与泪,终究换来了这万里江山。

他没忘了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人。皇甫晖一直镇守清流关,直到病逝,死后追封为“忠烈侯”;王审琦官至忠武军节度使,得以善终;刘仁赡被封为河中节度使,执掌西北军务。

赵光义后来继承了皇位,成为宋太宗。

他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清流关祭拜——

这座关隘不仅是兄长的发家之地,也是大宋的根基。

第十一章百年关隘:石碑上的传奇

时光流转,大宋江山传承了百年。清流关依旧雄踞在滁州地界,只是当年的战场早已变成了良田,关楼几经修缮,却依旧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关楼里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赵匡胤的名字,还有“龙兴之地”四个大字。守关的士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却都记得那个传说:当年有个八尺高的校尉,在这里杀骑兵、降守将,从这里走向汴梁,建立了大宋。

有个老兵在关楼里守了三十年,每次给新兵讲故事,都会指着石碑:“看到没?这就是宋太祖。当年他在这儿吃的红薯,还是我祖上给的呢。”

新兵们围着石碑,听着那些刀光剑影的故事,眼里满是向往。“老兵,太祖当年用的那把刀呢?”有人问。

老兵指向关楼外的一棵老槐树:“就埋在那树下。太祖说了,他的根在这儿,死了也得守着清流关。”

老槐树长得枝繁叶茂,树干要几个人才能合抱。树下常有百姓祭拜,摆上酒、水果,还有刚烤好的红薯——他们记得,这位开国皇帝,当年在这儿吃过最难的苦,也立过最大的功。

到了南宋,金兵南下,攻破了汴梁,却始终没能拿下清流关。守关的将领是皇甫晖的后人,他站在关楼上,对着金兵喊话:“这是宋太祖龙兴之地,你们休想得逞!”

金兵猛攻了三个月,死伤惨重,最终只能退兵。清流关下的血,又一次染红了雪地,却也守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

后来,有人在关楼里题了首诗:“清流关上雪初晴,太祖龙兴旧迹明。铁马金戈今已矣,惟留忠骨护京城。”

第十二章千载流传:风里的余音

如今的清流关,早已不是军事要地,成了供人凭吊的古迹。关楼的城砖依旧是当年的青黑色,上面的弹痕依稀可见,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喊杀声。

游客们站在关楼上,望着远处的群山,听导游讲赵匡胤的故事:“当年宋太祖就是在这儿投军,杀了五个南唐骑兵,拿下了清流关,才有了后来的大宋……”

有个小男孩摸着石碑上的“龙兴之地”,问爸爸:“爸爸,太祖当年是不是很厉害?”

爸爸点头,指着关下的农田:“是啊。他从这里出发,统一了天下,让百姓们能安安稳稳地种地、生活。”

小男孩似懂非懂,捡起地上的一片落叶,放在石碑前——就像当年那些祭拜的百姓,用最朴素的方式,纪念着那个从这里走出的开国皇帝。

关楼的风,吹了千年。它吹过赵匡胤的锈刀,吹过皇甫晖的盔甲,吹过无数士兵的鲜血与汗水,也吹过百姓们的欢声笑语。

风里藏着故事,藏着野心,藏着铁血,也藏着一个王朝的初心。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在那座雄踞两山之间的清流关——赵匡胤的发家之地,大宋的龙兴之源。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