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机没让他等太久。显德六年,郭荣亲征契丹,途中染重病,回京后没过多久就驾崩了,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
新帝年幼,朝政由太后符氏和宰相范质把持。朝堂上下人心浮动,不少将领都暗中联络赵匡胤——这乱世,只有手握兵权的人才能安稳。
赵匡胤的府邸夜夜灯火通明。王审琦、刘仁赡等人齐聚议事,赵普站在地图前:“如今主少国疑,正是咱们成事之时。清流关有皇甫晖和光义镇守,滁州、扬州是咱们的地盘,禁军里半数都是咱们的人,只要一声令下,汴梁唾手可得。”
皇甫晖的信使刚从清流关赶来,带来消息:“光义将军说,清流关的兵已备好,随时可以驰援汴梁。”
赵匡胤没说话,只是盯着地图上的清流关。那里有他的第一把刀,第一群兄弟,第一块地盘。正是那关隘下的血与火,让他走到了今天。
“再等等。”赵匡胤终于开口,“得师出有名。”
第八章陈桥兵变:黄袍上的龙纹
显德七年正月,边关传来急报——契丹和北汉联军入侵,请求朝廷火速派兵支援。符太后慌了神,连忙召范质商议。
范质一咬牙:“只能派赵匡胤出兵。”
旨意传到赵匡胤府邸时,他正在和赵普下棋。棋子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声响。“终于来了。”赵匡胤拿起一枚“帅”,放在棋盘中央。
大军出征那日,汴梁城的百姓挤在路边送行。赵匡胤骑着枣红马,穿着亮银色盔甲,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禁军。队伍走到陈桥驿时,天色已晚,赵匡胤下令扎营休整。
入夜,军营里突然响起喧哗声。赵普带着几个将领冲进中军大帐,手里捧着一件明黄色的黄袍:“将军!主少国疑,百姓苦盼明主!您若不称帝,我们就散伙!”
赵匡胤“大惊”,连连后退:“你们这是谋反!我不能答应!”
“将军若不答应,我们今日就死在您面前!”将领们齐齐跪倒,黄袍扔在了赵匡胤身上。
帐外的士兵们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呼声震彻夜空,连远处的汴梁城都能听见。赵匡胤“无奈”地叹了口气,披上黄袍:“既然如此,我便顺天意、从民心。但你们要记住,进城后不许扰民,不许伤害太后和幼主,违者斩!”
“遵旨!”
次日清晨,大军调转方向,回师汴梁。守城门的将领早已接到消息,打开城门迎接。范质、王溥等宰相被堵在朝堂上,见赵匡胤身披黄袍,脸色煞白。
“赵匡胤!你……你竟敢谋反!”范质气得浑身发抖。
赵匡胤摘下头盔,躬身道:“我本无意称帝,奈何将士们逼迫。但请放心,我会善待太后和幼主,保后周宗室平安。”
话已至此,再无挽回余地。范质等人只能跪地臣服:“吾皇万岁!”
当日,赵匡胤在崇元殿登基,改国号为“宋”,定都汴梁。登基大典上,他望着阶下的文武百官,忽然想起清流关下的那个寒夜——那时他还只是个校尉,手里只有一把锈刀,如今却坐上了龙椅。
分封功臣时,赵光义被封为晋王,皇甫晖镇守清流关,加封为节度使,王审琦、刘仁赡等人皆有重赏。赵普站在一旁,低声道:“陛下,清流关是龙兴之地,得派最亲信的人守着。”
赵匡胤点头:“光义在那儿,我放心。”
他看向滁州的方向,嘴角泛起笑意——
那座险关,不仅送他走上了权力巅峰,更成了大宋最稳固的屏障。
第九章清流关宴:酒杯里的初心
建隆二年,赵匡胤巡幸滁州。车驾刚到清流关下,就见赵光义和皇甫晖带着守军列队迎接。关楼依旧高耸,城砖上的弹痕还在,只是当年的锈刀换成了亮甲,当年的校尉变成了皇帝。
“陛下!”赵光义、皇甫晖跪倒在地,声音哽咽。
赵匡胤扶起他们,手指抚摸着城砖上的弹痕:“还记得当年我在这儿杀了五个南唐骑兵吗?那时谁能想到,咱们能有今天。”
当晚,清流关的城楼上摆起了宴席。没有山珍海味,只有军中常吃的炖肉、面饼,还有自酿的米酒。赵匡胤坐在主位,看着身边的老兄弟,举起酒杯:“第一杯,敬清流关!没有这关,就没有咱们今日!”
酒杯碰撞,米酒入喉,带着几分辛辣,却比皇宫里的御酒更暖。皇甫晖放下酒杯,抹了把嘴:“陛下,当年您在这儿说,要让兄弟们都有饭吃、有衣穿,现在都做到了。”
赵匡胤笑了,又举起酒杯:“第二杯,敬兄弟们!没有你们,我赵匡胤成不了事!”
赵光义站起身:“陛下,清流关如今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谁敢来犯,定让他有来无回!”
宴席从黄昏吃到深夜。赵匡胤带着赵普走到关楼边缘,望着远处的群山。月光洒在关隘上,像铺了一层银霜。“赵普,”他开口,“你说这天下,能安稳吗?”
赵普躬身道:“陛下仁政,又有清流关这样的险关守护,定能安稳。只是那些节度使手握兵权,怕是……”
赵匡胤没接话,只是想起了郭荣。当年郭荣也怕他兵权太重,如今他成了皇帝,也得防着别人。“明日传旨,”他缓缓道,“让节度使们回京述职。”
这便是后来的“杯酒释兵权”。但赵匡胤没动清流关的兵权——这是他的龙兴之地,是他最信任的根基。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