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叔提议:“趁御史裁决的余威,正式成立‘共济议局’,设轮值主席、文书组、稽核队,专司监督税赋、调解纠纷。”
李芊芊在一旁记录,她的笔尖轻触纸面,每一道线条都充满了力量。
陈皓微微点头,心中却有自己的考量。
他没有立即应允,反而请来赵秀才,命他拟定《议局九诫》。
“首条便是‘不得代民做主,只可助民自决’。”赵秀才的声音清脆而坚定,每个字都像是刀刻般清晰。
“末条写道:‘若有成员滥用笔权,众人可共削其名于纸上。’”赵秀才继续念道,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充满了期待。
“好!”老汉首先拍手赞同,其他长者也纷纷点头,连平时寡言的王大叔也露出了笑容。
与此同时,徐六娘在共济粮行的外墙设计了一面“活账墙”。
竹板嵌入墙壁,每块竹板都可以更换。
每日由不同村民书写本地物价、粮储、用工价目,三人互校无误后加盖指印。
这面墙迅速成为周边乡镇交易的参考标准,连王老板进货也以此为准。
某日,李老爷家的家仆欲篡改米价,却被在墙下玩耍的孩童认出笔迹不符。
围观的百姓齐声喝道:“削名!”那家仆吓得弃笔而逃,连滚带爬地离开了现场。
石头发现县衙告示栏近日频繁更换内容,尤以“减免政策”最为模糊。
他自发记录每次修改前后文本差异,整理成《告示变字录》,交予陈皓。
陈皓看完后,命李芊芊将其改编为“官话解谜题”,印发给学堂作练习册。
一题写道:“昨日写‘酌减’,今日改‘暂缓’,请问:减了吗?”
孩子们在学堂里边做题边议论,渐渐明白了文字游戏背后的算计。
家长们教孩子做题时,也在相互交流,渐渐地,大家的愤怒和不满被激发出来。
陈皓择吉日亲撰一封《民情通禀》,仿朝廷奏折格式,封面题“非诉冤苦,仅为备参”。
内列三大事项:一请核查仓廒历年损耗率,二请公示驻军采买明细,三请准许民间代表列席税议。
他不走驿道投递,而是命百名孩童手抄百份,沿官道两侧田埂插于竹竿之上,远望如林。
巡街差役不敢拔,报上官府,连御史留下的随从都叹道:“这才是真正的‘表民意’。”
夜幕降临,陈皓站在窗前,眼前的灯火似乎在跳动。
他轻声自语:“笔不下鞘,风自执刀。这场风暴,怕是避不开了。”
他转身回到桌前,拿起那封《民情通禀》,轻轻摩挲着纸面,仿佛在和每一个字对话。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柱子的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少爷,府衙有信!”
陈皓心中一凛,放下手中的信件,缓缓走向门边。
屋外的风声中,似乎藏着某种未知的预兆。
陈皓缓缓打开府衙的回函,纸张带着官府特有的淡淡檀香味,映着灯火,那行小字显得格外刺眼:“所陈诸事,已转交监察司备案。”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随即,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整个起源县沸腾了!
百姓奔走相告,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