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模仿范仲淹的笔迹写的,内容极尽谄媚,说愿意献出邓州,只求李元昊能保他一世荣华。户部尚书看着信,脸色发白:“吕相,这要是被陛下知道了……”
“陛下不会知道。”吕夷简打断他,眼神锐利,“这信只会落在李元昊手里。他要是信了,定会派兵袭扰邓州;他要是不信,也会猜忌范仲淹。无论哪种,对我们都有利。”
户部尚书攥着那封信,手心冒汗。他终于明白,吕夷简从来没打算放过范仲淹,这是要借刀杀人。
半个月后,西夏骑兵果然突袭了邓州城郊。虽然被守军击退,但消息传到京城,仁宗还是震怒。杨淑妃适时拿出那封伪造的议和信(说是西夏探子截获的),哭着对仁宗说:“陛下,范仲淹怕是早就通敌了,您可得小心啊!”
仁宗看着信上“范仲淹”的签名,气得把茶杯摔在地上:“把范仲淹押回京问罪!”
吕夷简连忙跪在地上:“陛下息怒!此事恐有蹊跷。范仲淹若是通敌,为何还要击退西夏骑兵?不如先派使者去邓州查探,查明真相再处置不迟。”
仁宗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就依吕相所言,派包拯去邓州查案。”
吕夷简心里暗笑。
包拯刚正不阿,却是个认死理的,只要找不到范仲淹通敌的证据,这事就只能不了了之。
但经此一事,范仲淹在仁宗心里的信任,定是少了几分。
第八章开封府衙:卷宗里的反击
包拯带着随从直奔邓州。刚到知州府,范仲淹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理着半年来修水渠的账本和百姓的证词。他知道,这是吕夷简的又一个圈套,稍有不慎,就会身败名裂。
“范大人,包大人到了。”衙役在门外禀报。
范仲淹打开房门,见包拯穿着一身青布官袍,面色黝黑,眼神锐利如刀。他躬身道:“包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
包拯没寒暄,直接走进书房:“范大人,陛下怀疑你通敌,可有证据自证清白?”
范仲淹把账本和证词推到包拯面前:“包大人请看,这是修水渠的账本,每一笔开销都有记录;这是百姓的证词,他们都能证明我每日都在工地监工,从未与西夏人有过接触。”
包拯拿起账本,一页页仔细翻看。账本记得清清楚楚,连买锄头的钱都标注得明明白白。他又看了看百姓的证词,上面按满了鲜红的手印,还有不少老人的画押。
“西夏骑兵突袭那日,你在何处?”包拯抬头问。
“在水渠工地。”范仲淹指着账本上的记录,“那日我让人买了三十斤米,给工人们改善伙食,有粮店老板的签字为证。”
包拯让人去传粮店老板核实,果然与账本记录一致。他又去水渠工地查看,见水渠已修好了大半,两岸的百姓正忙着种庄稼,提起范仲淹,个个都赞不绝口。
“范大人是好官啊!要是没有他,我们今年又要挨饿了!”一个老农拉着包拯的手,激动地说。
包拯心里有了数。他回到知州府,对范仲淹说:“范大人,我已查明,你是被人陷害的。那封议和信,笔迹虽像,但笔法僵硬,定是伪造的。”
范仲淹松了口气,却又皱起眉头:“包大人可知是谁伪造的信件?”
包拯沉默片刻,道:“此事牵扯甚广,怕是与京城有关。我会如实向陛下禀报,但你日后行事,需更加谨慎。”
回京后,包拯在仁宗面前禀明了情况,还呈上了账本、证词和粮店老板的供词。仁宗看着那些证据,又想起范仲淹在西北的功绩,心里有些愧疚:“是朕错怪范爱卿了。”
吕夷简站在一旁,躬身道:“陛下能查明真相,实乃百姓之福。范仲淹忠心耿耿,此次受了委屈,陛下当予以安抚。”
仁宗点了点头:“恢复范仲淹的官职,调任杭州知州。”
范仲淹接到圣旨时,正在给水渠放水。
清水顺着渠道流进农田,百姓们欢呼雀跃。
他看着那奔腾的清水,明白吕夷简的圈套虽狠,但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就不怕任何污蔑。
第九章西湖筑堤:泥沙里的根基
范仲淹到杭州上任时,正赶上西湖淤塞。湖面缩小了一半,周边的农田灌溉困难,百姓们怨声载道。
他当即召集官员商议,决定疏浚西湖,修筑长堤。可消息传开,却遭到了不少富商的反对——西湖周边的淤泥肥沃,不少富商都占了湖边的土地种庄稼,疏浚西湖,就意味着他们的土地要被收回。
“范大人,西湖淤塞是天灾,岂是人力能改变的?”一个富商代表跪在知州府前,哭喊道,“我们一家老小都靠湖边的土地活命,您要是收回土地,我们可怎么活啊!”
范仲淹站在府门前,看着跪在地上的富商们,语气坚定:“西湖是百姓的西湖,不是你们的私产。若不疏浚,再过几年,西湖就会变成沼泽,到时候不仅你们的土地没了,全城百姓都要缺水。”
他让人把富商们拉起来,又宣布了一条政令:凡是主动交出湖边土地的富商,官府会给予三倍的补偿;若是拒不交出,就以侵占公产论处。
富商们见范仲淹态度坚决,又有补偿可拿,只能乖乖交出土地。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